國立臺南大學專任教師基本資料
姓名陳宇平
系所諮商與輔導學系
校內分機987
EMAILypchen@mail.nutn.edu.tw
辦公室J675
網址 
專長/研究領域婚姻與家庭諮商, 性諮商, 變態心理學, 性別與諮商
學位畢業學校國別主修學門修業期間
碩士高雄醫學大學台灣行為科學研究所1992~1994
博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輔導與諮商學系2000/9~2006/1
服務機關部門系所職稱服務期間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講師1994~2005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2006~2011
著作名稱:陳宇平(2011)。從家族諮商觀點談網路成癮學生之輔導。載於陳宇平(主編),「青少年網路成癮」論文集(頁29-33)。臺南:臺南大學。
年度:2011
類別: 學術專書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A Survey of Obesity and Erectile Dysfunction of Men Conscripted into the Military in Taiwan
年度:2011
類別: 期刊論文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The effects of an asynchronous Web-based supplementary program for facilitating nursing students’ basic nursing skills
年度:2010
類別: 期刊論文 Computers, Informatics, Nursing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心理師、輔導教師與同儕領導介入在女高中生飲食異常預防方案之應用
年度:2021
類別: 期刊論文 教育心理學報
摘要:探究心理師、輔導教師及同儕三種不同介入者,對女高中生進行飲食異常預防方案之成效及差異情形。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並分兩階段進行,首先邀請三所高中參與本研究,以「飲食態度量表-26題版」(Eating Attitude Test-26, EAT-26)21分為切點,從三校兩學年度共1886位高一女生中,篩選出高危險群160位(8.5%),由其中招募到66人參與內含四單元、每單元1.5小時的「飲食異常介入方案」。研究者將此66位有意願參與方案者,分派入「心理師介入組」、「輔導教師介入組」與「同儕介入組」,總計11組實驗小團體,並招募對應控制組共78人,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EAT-26及身體意象量表之立即與三個月延續成效,與三組成效差異。相較於控制組,不論在立即與延續效果,「心理師介入組」在EAT-26及身體意象量表得分均達顯著差異;「輔導教師介入組」在身體意象量表分數達顯著差異,而「同儕介入組」則未呈現顯著差異;比較三組在身體意象量表之改變成效,「心理師介入組」顯著高於另外兩組,而在EAT-26之輔導成效三組無顯著差異。心理師介入在降低飲食異常危險因子及身體意象均具顯著成效;輔導教師介入可顯著改善青少女對纖體文化之執著;同儕介入則未呈現顯著成效,文末提出本研究之建議與限制。
關鍵字:女高中生、飲食異常、預防介入、同儕領導
著作名稱:「兒童版飲食態度量表-26題」應用於本土國小高年級兒童之切點探究
年度:2021
類別: 期刊論文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摘要:目標:探究「兒童版飲食態度量表-26題」(ChEAT-26)在台灣國小高年級兒童使用的最 佳切點,期有效應用以降低本土飲食障礙之年輕與嚴重化。方法:採兩階段設計進行:1.邀請 願意配合研究之南台灣四所國小,先以「ChEAT-26」對各校五、六年級學生共1859位進行集 體施測;2.再依量表總分並考慮正異常組人數相當之原則,按比例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在四 校共抽取到380人,進一步取得家長同意書人數為276人(72.6%),安排進入第二階段診斷性 晤談。結果:針對276位兒童進行第二階段診斷性晤談後,發現有5位學生診斷為陽性。以ROC 曲線分析發現,當切點為16.5時,「ROC」曲線下面積(AUC)為0.704、敏感度80%、特異度 44.3%乃較佳之切點;且因「ChEAT-26」為整數計分,亦即在實務上,將17分設為切點更方便 應用。結論:「ChEAT-26」在台灣國小高年級學生使用時,飲食障礙高危險群之篩選切點以17 分為宜,文末針對結果進行討論與建議。
關鍵字:飲食障礙、兒童版飲食態度量表-26題、國小、切點
著作名稱:「飲食態度量表-26題版」(EAT-26)本土最佳切點之探討—以台南市兩所高中為例
年度:2008
類別: 期刊論文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台灣夫妻情感互動觀察系統的跨文化轉譯研究
年度:2022
類別: 期刊論文 中華心理學刊
摘要: The Specific Affect Coding System (SPAFF), developed by Gottman, has been used to predict the stability of a marriage by observing interaction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between couples. In recent observational studies of couples, the SPAFF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best evidence of construct and criterion validity. However, habitual behaviors deriv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uch as discouraging expression, in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 suppression, may impede exploration in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reflect the essence of couple interaction through observational approache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velop a culturally validated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PAFF (SPAFF-C-24) and examine its appropriateness for use in marital and couple studies in Taiwan. Using a methodology that combines translational study, expert panel review, and small-scale study with 20 couple dyads, we established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PAFF-C-24 through expert validity,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nd criteria-related validity. The SPAFF-C-24 was reviewed by 10 experts, who found that the 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 ranged from .79~ .96, indicating a reliable instrument with good content validity. Throughout the coder training with 20 couples in a small-scale study, the mean consistency between two coders with the agreement score in husbands and wives were .82 and .70, respectively. The mean inter rater stability with Kappa values in husbands and wives were .53 and .57, respectively. Acceptable coding stability was thus endorsed with the overall agreement of 85.4% and its stability with a mean Kappa value of .55 among coders. In the criteria-related validity, the negative/neutral emotional aspects of the SPAFF-C-24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s in the Brief Version of Chinese Marital Affection Scale, Marital Quality Scale, and Couple Interaction Scale. Nevertheless, only partial correlations were identified between positive emotional aspects of the SPAFF-C-24 and those aforementioned subscales. In conclusion, the newly derived SPAFF-C-24 could be used to observe affective expressiveness among Chinese couples in Taiwan. However, the appropriateness of added codes and positive affects in the SPAFF-C-24 requires further validation through a large-scale study.
關鍵字:culturally identified translational study, martial and couple studies, Specific Affect Coding System
著作名稱:夫妻壓力與情感表露之相關性研究:對偶分析
年度:2023
類別: 期刊論文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摘要:研究目的:從對偶分析法探討夫妻之外在壓力、關係壓力對於情感表露相互影響的模式。研究方法:以92對台灣南部之夫妻,在取得參與研究同意書後,以實驗室法進行15分鐘夫妻衝突的實境討論錄影,之後再以問卷讓夫妻各自評量生活中的外在壓力與關係壓力資料。錄影資料由2位評分者進行分析、根據24編碼的中文化特定情感編碼系統為工具,分別檢視夫、妻在15分鐘互動中各自所表露的其情感行為,採對偶分析法檢視此三變項間的相互影響關係。研究結果:(一)夫與妻之外在壓力與關係壓力有正相關,且外在壓力與正傾向情感表露無顯著相關。(二)「妻外在壓力影響妻關係壓力,進而影響妻正傾向情感表露」、「妻外在壓力影響妻關係壓力,進而影響夫正傾向情感表露」與「夫外在壓力影響夫關係壓力,進而影響妻正傾向情感表露」等三條路徑成立,顯示妻子在溝通中的正傾向情感表露程度同時受到丈夫之外在壓力與關係壓力,以及自身之外在壓力與關係壓力所影響;而丈夫之正傾向情感表露僅受妻子外在壓力與關係壓力之影響。研究結論:台灣夫妻對於外在壓力、關係壓力以及情感表露之相互影響,其模式差異主要反映在妻子的壓力之感受所影響之夫妻的情感表露上,此結果可能與台灣夫妻互動的特性或是文化的影響有關。
關鍵字:夫妻 ; 壓力 ; 情感表露 ; 行動者與伴侶相依中介模式
著作名稱:永別時刻的未知數—單親家庭子女對非養育父母方死亡之情緒經驗探究
年度:2023
類別: 期刊論文 輔導季刊
摘要:在喪親哀傷的研究中,針對單親家庭子女遭逢非養育父母方離世的失落哀傷研究極 少,但在輔導實務工作中卻是重要的議題。本研究旨在探討單親家庭子女對非養育父 母方之感受,及面對非養育父母方死亡所引發之情緒經驗;本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取 向之詮釋現象學觀點,以立意取樣及滾雪球方式,招募到三位符合條件之參與者;研 究過程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為資料蒐集方式,並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 果浮現出兩大主題,各包含三項次主題:主題一:「對你的感覺,百轉千迴、難以捉 摸」:1. 「疏離、厭惡:你是陌生人嗎?」、2. 「糾結、矛盾:我好像恨不了你」、 3. 「體會、理解:眼裡的你漸換了樣貌」;主題二:「失去了你,情緒排山倒海、無 以名之」:1. 「震驚、悵然若失:從此不再有以後了」、2. 「茫然、埋藏心痛:無處 訴說更加傷慟」、3. 「遺憾、無盡思念:我還是愛你」。文末提出對助人專業之討論 及建議。
關鍵字:主題分析、死亡、非養育父母方、情緒經驗、單親家庭
著作名稱:女同志分手後關係連結、社會支持與分手調適之探究
年度:2023
類別: 期刊論文 輔導與諮商學報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女同志與前伴侶分手後的關係連結、社會支持與分手調適之關聯性。研究對象招募自我認同為女同志者,研究工具為:「分手後關係連結量表」、「社會支持量表」與「分手調適量表」等三項,問卷預試後由網路蒐集到938份有效問卷,並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分手距今時間愈短、目前沒有伴侶與協商分手者,更傾向與前任伴侶聯繫;(2)20歲以上、交往時間愈長、分手次數愈多、目前有伴侶者,所獲得之社會支持較高;(3)20歲以下、交往時間短、分手次數較少者,分手後較具困惑感;(4)分手次數較多、分手距今較久、目前有伴侶者,有更正向之分手調適;(5)分手後與前任聯繫程度愈高者,具較高程度之痛苦、困惑與懷疑自我價值,及較多之愧疚與自責;與前任聯繫程度較低者,較易走出傷痛、肯定與瞭解自我價值及回到原本生活;(6)「分手後關係連結」與「社會支持」對「分手調適」多數向度具顯著預測力。最後根據結果提出建議,提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者進行參考。
關鍵字:女同志、前任伴侶、分手後關係連結、社會支持、分手調適
著作名稱:被忽略的男性身心健康議題:飲食異常青少年男性吃食相關經驗探究
年度:2022
類別: 期刊論文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
摘要:男性飲食異常議題長期被忽略且影響身心健康甚鉅,建議需由學校系統早期介入以有效協助,故理解男性如何經歷飲食異常經驗,有助於推動以校園為基礎之早期預防。本研究目的有二:一、探究飲食異常青少男的吃食相關經驗;二、理解飲食異常發展中身為男性之經驗。方法:採兩階段研究設計,先招募某高中男校,以「飲食態度量表-26題」針對高一、高二男生進行第一階段篩選,回收有效問卷1714份,並邀請其中73位高危險群進行第二階段診斷性晤談,依結果招募到7位符合條件者進行深入質性訪談。結果與結論:參與者浮現六項以「吃」貫穿之經驗主題:一、「愛吃:期待又怕受傷害」;二、「恨吃:胖受嘲諷責己食」;三、「拒吃:挨餓只盼外型佳」;四、「愧吃:催吐抗吃心矛盾」;五、「困吃:提心吊膽怕復胖」;與六、「難吃:愛美中性男難為」。本研究發現青少男飲食異常吃食相關經驗之困境脈絡,由性別角度觀之,社會文化期望男孩多吃、體壯,然若被賦予追求成就的男孩,在發育時感受到受矚目外表或成就的失落,又身處外界對體型的嘲諷與規訓,或喜好為非男性主流、性別氣質不合模時,易以激烈方式與進食纏鬥,身為男性更隱諱難言,文末提出對教育、實務與政策之建議。
關鍵字:飲食異常、 青少年、 男性
著作名稱: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對飲食異常之衝擊與預防
年度:2021
類別: 期刊論文 輔導季刊
摘要: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在2020年初爆發以來,不僅對公共健康造成衝擊,對個人 心理健康亦有非常重要之影響,飲食異常(eating disorders)即是其中一項重要議題, 患者除了因疫情造成的焦慮與隔離壓力外,亦在長期限制外出的情況下,可能使得飲 食與睡眠狀態紊亂、活動量減少、媒體使用時間延長,而大幅提高飲食異常的危險 性,然而此時卻因隔離等外在管控的增強,而嚴重破壞就醫機會。面對此嚴峻挑戰, 國外朝向關注並發展更多飲食異常線上平台,及網路自助資源以因應疫情,並從研究 發現,線上平台技術的發展對於飲食異常高風險者之篩選、預防和治療都相當有效。 臺灣目前尚未對此議題提出討論,但在疫情肆虐引發許多不穩定之影響因素下,若能 開發適用於本土的飲食異常預防網路自助平台等資源,將能提供更多元、可及的預防 介入方式。本文由「疫情為飲食異常帶來之衝擊」及「飲食異常之預防—網路自助平 台的發展」兩部分進行論述,期望能為臺灣疫情下之飲食異常預防介入議題,帶來更 多關注與準備。
關鍵字:新冠病毒、疫情、飲食異常、預防、新冠病毒
著作名稱:高雄市國中生分離–個體化、共依附與人際行為之 研究
年度:2019
類別: 期刊論文 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
摘要:研究目的: 探討現今國中生在分離- 個體化、共依附和人際行為間的現況 與關聯性。研究方法:以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取高雄市1 7 所國中七、八、九年級 學生共1 , 0 6 6 位學生,其中男生5 0 1 位,女生5 6 5 位,以「青少年分離-個體 化量表」、「共依附量表」及「人際行為量表」進行資料收集,並以單因子多變 量變異數分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 1 .受試者在分離-個體化量表中以「健康分離」、共依附量表以「無 法表達情感」、人際行為量表以「肯定、主動關愛」比例最高; 2 .「分離-個體 化」與「生理性別」、「家庭氣氛」、「家庭型態」達顯著差異, 與「共依附」、 「人際行為」達顯著相關; 「共依附」與「生理性別」、「年級」、「家庭氣氛」、 「家庭型態」達顯著差異,與「人際行為」達顯著相關;「人際行為」與「生理 性別」、「年級」、「家庭氣氛」達顯著差異; 3 .「生理性別」、「分離-個體化」 與「共依附」對「人際行為」具有預測力;「年級」對「肯定」、「操縱控制」 之「人際行為」亦具預測力。研究結論: 1 .女生呈現較高的「分離焦慮」和 「共依附」傾向,然在「健康分離」、「肯定」和「主動關愛」也較男生高,男生 則是「攻擊」傾向較高; 2 .「家庭氣氛」愈和諧,「分離-個體化」程度愈高, 「家庭氣氛」愈不和諧,則「共依附」傾向愈高、「攻擊」傾向亦愈高; 3 .「年 級」愈高,「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肯定」和「操縱控制」愈高; 4 .大家庭較 其他型態家庭「自我讚賞」較高,而其他型態家庭較大家庭「共依附」傾向較 高; 5 .「分離焦慮」愈高、「共依附」傾向愈高, 而「健康分離」愈高,「肯 定」和「主動關愛」愈高,另「自我讚賞」愈高、「主動關愛」和「操縱控制」 愈高。文末針對未來研究與實務提供建議。
關鍵字:國中生、分離-個體化、共依附、人際行為
著作名稱:女雙性戀對伴侶出櫃與否之經驗探究
年度:2017
類別: 期刊論文 性學研究
摘要:本研究在探究女雙性戀考量對伴侶出櫃與否之脈絡與經驗。採質性研究之 敘事取向,共招募到三位女雙性戀者願意分享生命經驗。研究結果如下:1.女 雙性戀者考量對伴侶出櫃之脈絡經驗:(1)異性戀思維之家庭經驗,是女雙建構 認同的衝擊首站;(2)世人對踰越主流價值者的撻伐,使女雙對出櫃戒慎恐懼; (3)社會汙名及缺乏資源致認同搖擺,女雙渴望以出櫃鞏固認同。2.女雙性戀者 主動對伴侶出櫃與否的考量:(1)女雙渴望獲得伴侶瞭解、接納與支持;(2)女 雙希望藉由出櫃,促進關係的親密與信任;(3)伴侶的恐同或恐雙態度,使女雙 緊鎖櫃門;(4)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女雙,摸索出一套出櫃評估機制。3.女雙性 戀者對伴侶出櫃考量之轉折歷程:參與者對伴侶出櫃與否歷程,呈現不同的轉 折:(1)單性戀霸權下波動的雙性認同,從嘗試相信到面對恐同/恐雙伴侶的躲 藏放棄;(2)渴望單性戀享有的戀愛權益,促使女雙從受創退縮中再次勇敢冒 險。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諮商輔導等相關專業與研究人員 參考。
關鍵字:女雙性戀、伴侶、出櫃
著作名稱:青少年性教育與情感教育內涵之探究: 教師、學生與家長觀點之比較
年度:2017
類別: 期刊論文 學生事務與輔導
摘要:青少年之情感教育及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亦為性別平等教育法明訂納入之重要 內涵。然因當前社會大眾對於青少年情感教育與性教育該教些什麼存有歧見,使得國中與 高中在規劃與實施性教育與情感教育課程時,面臨許多困境。本研究目的在於蒐集教師、 學生與家長對於青少年階段學生在學校性教育及情感教育教學實務內容之意見,並比較不 同觀點之異同。本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在問卷調查部分,正式研究參與者有效樣本為 1,586 人,包括340 位教師、1,090 位學生及156 位家長,研究工具則為自編之「情感教育 及性教育內容調查問卷」。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一、在「青少年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的重 要性」,超過九成師生及家長均認為性教育及情感教育是重要的。二、在「青少年性教育 與情感教育的內涵」,學生對於性教育及情感教育內涵之需求與教師與家長的觀點有落差。 三、在「實施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的困境」,學生、教師及家長所認知到的最主要困境意見 接近。最後本研究並從調查結果進行討論,形成政策面之具體建議。以做為政府未來施政 以及學校實行情感教育與性教育之參考。
關鍵字:青少年、性教育、情感教育
著作名稱:Grief reactions of couples to perinatal loss: A one-year prospective follow-up
年度:2017
類別: 期刊論文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摘要:Aims and objectives: To explore couples’ 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s of perinatal losson their marital relationship, social support and grief 1 year postloss, and analysewhat factors changed the severity of their grief.Background: Perinatal losses are traumatic events in the lives of families and canhave serious long-term consequences for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parents andany subsequent children.Design: A prospective follow-up study.Methods: We recruited, at a teaching hospital in southern Taiwan, a conveniencesample of 30 couples whose babies either miscarried or were stillborn. At 1 month(T1), 3 months (T2), 6 months (T3) and 1 year (T4) after the pregnancy loss, all par-ticipants completed four questionnaires. To analyse the changing status of theirgrief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we used a generalis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 toaccount for correlations between repeated observations.Results: Postbereavement grief levels fell over the four time-points. Mothersreported feeling more grief than did the fathers. Couples with a history of infertility,no religious beliefs or no living children before the loss felt more grief from a perinatalmiscarriage or stillbirth. Furthermore, couples reported more grief if their marital satis-faction level was low, if their socioemotional support from husband’s parents was lowor if they had never participated in a ritual for their deceased baby.Conclusions: Six months postloss is the crucial period for bereaved parents after aperinatal loss. Being a mother, having no previous living children and low-levelsocioemotional support from the husband’s parents are significant high-risk factorsfor a high level of grief 1 year after perinatal death.Relevance to clinical practice: We recommend that health professionals increasetheir ability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psychologically affect postloss grief. Activepostloss follow-up programmes should focus on these factors to offer specific sup-port and counselling.
關鍵字:generalised estimating equation, grief, marital relationship, miscarriage, parents, perinatal loss,social support, stillbirth
著作名稱:台灣婦女經歷死產後再次懷孕與生產的經驗
年度:2016
類別: 期刊論文 護理雜誌
摘要:背景:周產期失落是家庭的創傷性事件,可能對婦女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長期影響,包含再次懷孕與生產。探討婦女於經歷失落後的再次懷孕之心理適應過程,才能整體性地瞭解周產期失落現象。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婦女於歷經死產後再次懷孕與生產的經驗。 方法:採質性描述性研究設計,於台灣南部兩所區域醫院收案。採立意取樣,每位研究參與者訪談次數以資料飽和為考量,15位個案進行的深度訪談共計22次。資料分析採用質性内容分析,資料分析的結果會引導後續的資料蒐集。 結果:本研究發現婦女在經歷死產後再次懷孕與生產的經驗可以歸納為三個主題以及九個類目,三個主題分別為:期待又怕受傷害、如履薄冰以及撫平失落。 結論/實務應用:健康照護提供者宜審慎評估孕婦的懷孕史,瞭解及接納婦女再次懷孕的反應與擔憂,透過提供一個能讓夫妻放心與支持性的環境,將有助於婦女於失落後能夠獲得正面的再次懷孕與生產經驗。
關鍵字:再次懷孕、死產、周產期失落、焦慮、質性描述性研究
著作名稱:男同志無套性交經驗之探究
年度:2015
類別: 期刊論文 性學研究
摘要:本研究主要在瞭解男同志間進行無套性交之經驗。研究方法採敘事研究,輔以半結構式訪談,以立意取樣及滾雪球的方式,招募到兩位目前或曾經進行無套性交者進行訪談。分析方式採敘說研究的分析步驟,並強調研究的嚴謹性及倫理,在進行研究過程中盡力維護研究參與者之福祉與權益。透過本研究的資料處理、分析及歸納後,提出之結論如下: 一、男同志進行無套性交的經驗 (一)對「無套性交」的定義多元且有彈性。 (二)第一次的無套性交發生在自己沒準備好的狀況,甚至對安全性行為 仍沒有正確的觀念。 二、男同志選擇無套性交的想法與心情 (一)在進行無套性交前會擔心疾病的傳染,但有判斷的標準來讓自己避免 暴露在完全危險的情況下。 (二)擔憂背後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但仍會在事後確定自己的安全。 (三)保險套是種生、心理上的阻隔,阻隔了兩人更親密的機會。 三、進行無套性交的男同志面對他人眼光的經驗與調適 (一)社會的汙名化放大了疾病與同志的連結。 (二)用沉默來迴避對於無套性交的不解與歧視。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之結論,進一步提出了對實務工作者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關鍵字:男同志、無套性交
著作名稱:女大學生自慰與身體意象、性態度 之相關研究
年度:2015
類別: 期刊論文 台灣性學學刊
摘要:本研究在瞭解女大學生的自慰現況,並探究自慰態度與身體意象、性態度間的關聯性。研究選取南部地區大專院校共20所學校、五類學院之女大學生進行抽樣,共發出1120份問卷,回收之有效問卷為940份。研究結果發現南部地區之女大學生有自慰經驗者為26.6%,初次自慰年齡平均為15.04歲,有少數人對於自慰抱持負面且壓抑的態度;有伴侶者比無伴侶者在自慰態度上較為開放;無自慰經驗者對於體重的變化與節食會較為關注,而有自慰經驗者則對於外表的吸引力滿意度較高,且性愛觀念上較為開放;感受到父母自慰態度愈正向開放時,女大學生對自我之外表的吸引力與滿意度較高,較能悅納自我外表。自慰態度愈正向者,身體意象愈正向。本研究可作為教育與諮商輔導界對女性情慾介入之參考。
關鍵字:女大學生、自慰、身體意象、性態度
著作名稱:職業駕駛之健康預防行為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為基礎
年度:2012
類別: 期刊論文 嘉南學報
摘要: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以健康信念模式為基礎並加入自我評價概念,以探討各種影響職業駕駛員健康預防行為之因素。研究採用自編問卷,針對中、南部某客運公司、計程車行與私人公司之職業駕駛員進行調查,共發放205份問卷,回收185份有效問卷,研究資料以SPSS19.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與線性迴歸等方式分析。結果發現:1.年齡愈大、BMI愈高與已婚的駕駛員,愈在意且不滿意自己的外表與健康;2.收入愈高、工作時數愈長的駕駛員,感覺自己的健康愈差,且影響健康的不良生活習慣愈多;3.對自己健康評價愈高之職業駕駛員,愈認為採取健康預防行為的利益較高、阻礙愈少,而外觀評價愈差且有較多影響健康之生活習慣的駕駛員,愈覺得健康預防行為益處不大且阻礙高;4.在引起行動線索的每個項目,如媒體、家人、朋友與醫護人員的提醒,皆會讓職業駕駛員感受到疾病的威脅性,且較會實際採取健康預防性的行為。依據研究結果建議,在進行職業駕駛之健康促進方案設計時,宜針對不同自我健康評價之駕駛員,提供不同之健康促進方案;而對駕駛員宣導相關健康知識時,也應納入家人一併宣導;且職業駕駛員若因淡旺、季等工作殊性,造成某段時間收入高、工時加長時,更需在該時段強化健促方案的執行,以維護駕駛員的健康。
關鍵字:職業駕駛 健康預防 健康信念模式
著作名稱:糖尿病患之身體意象、健康信念與健康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
年度:2011
類別: 期刊論文 醫護科技期刊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糖尿病病患為主體,探討BMI大於等於24(過重組)及BMI小於24(正常組)之受訪者,其身體意象、健康信念與健康行為的關係。 方法:採立意取樣方式,自民國99年1月至5月底止,對台南市某醫院新陳代謝科門診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身體意象量表」、「健康信念量表」與「健康行為量表」等三份量表。經刪除無效樣本後,有效樣本共174人,回收率為96.67%。 結果:研究發現有三:(一)不論何種體重,其健康信念對健康行為皆有顯著影響;(二)僅過重組之身體意象對健康行為有顯著影響;(三)過重組中對自我身體意象滿意者,其健康信念不會影響到健康行為;過重組中對自我身體意象不滿意者,健康信念會影響到所採取之健康行為。 結論:未來可針對BMI與不同身體意象滿意度之糖尿病患者,應用不同之健康促進與衛教策略,以更有效促進病患之健康行為。
關鍵字:糖尿病、身體意象、健康行為、健康信念
著作名稱:已婚研究生壓力與因應經驗之探究—以輔諮系為例
年度:2008
類別: 期刊論文 華醫社會人文學報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從「EAT-26」探討飲食異常傾向與性別之關聯—以台南市兩所高中為例
年度:2007
類別: 期刊論文 華醫社會人文學報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Comparison of psychologist-led and school counselor-led Prevention Programs for eating disorders in Taiwan.
年度:2012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The Difficulties and Experience of Recruiting Participants to a Preventive School-Based Eating Disorders Intervention Program
年度:2011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Comparison of Effects of One-Time and Multiple-Time Eating Disorders Prevention Programs
年度:2010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An Eating Disorders Prevention Program in Taiwan: Experience and Effect
年度:2009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Communication Patterns of Iintimate Relationship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年度:2009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大學生親密關係互動研究—行為觀察取向
年度:2005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男同志爸爸生育子女之協商經驗探究
年度:2020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由復原力觀點探究女性後天失明者參與路跑之經驗
年度:2020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從家庭韌力觀點看子女與單親父親之親子關係轉變歷程
年度:2019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孩子,要勇敢!女同志與前任伴侶關係轉換之文獻回顧
年度:2017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新進兒少保護社工進行緊急安置決策歷程之敘說研究
年度:2014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精神科護理人員參加諮商會談訓練經驗之初探
年度:2011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飲食異常預防方案在不同性別之療效探討
年度:2010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降低慢性病房病患壓瘡發生率之改善專案
年度:2010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大專校園飲食異常預防方案之發展
年度:2009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高雄縣學生心理諮商中心服務成效評估研究
年度:2009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The Resilience in Adolescents with Eating Disorders
年度:2008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協助躁鬱症青少年重返校園—一例個案報告
年度:2008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大專校園飲食疾患高危險群篩選方法之探討
年度:2008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青少男之飲食異常與男性經驗探究
年度:2006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回歸性別的深思—以「EAT-26」探討青少年飲食疾患中的性別議題
年度:2004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