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1 |
期刊或研討會名稱: |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
著作名稱: | 數位時代的教育公平:數位人文主義觀點
|
年度: | 2025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隨著數位科技的迅速發展,資訊與通訊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已超過百年,並顯示出對教育結構和方法的深遠影響,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紀初,數位科技的進步更引起教育的數位轉型與變革。然而,儘管這些技術在教育中已有顯著進展,但數位科技對教育的真正轉型和效應仍有待進一步探討。事實上,數位科技反而造成新的不平等,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教育設施之數位設備的普及程度較低,且不同社會階層在數位科技的應用上存在差異,此亦加劇了數位落差之問題。本文藉由討論數位落差的研究發展與類型,探討數位科技與數位轉型將對於數位落差出現新的挑戰,包括:數位貧困、網路霸權與後殖民性等,皆必須重新思考數位時代的教育公平。本文進一步藉由闡述數位人文主義的倡議與理念,並以非洲加納Tibansim數位資訊系統為例,析論其數位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精神係採取以在地使用者需求為出發點,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公平的環境中享有數位學習的機會,從而逐漸縮小數位落差,促進整體社會的發展與公平。 |
關鍵字: | 人工智慧、教育公平、數位人文主義、數位落差、數位轉型 |
編號: | 2 |
期刊或研討會名稱: |
課程研究
|
著作名稱: | 教育的數位轉型:數位人文主義的觀點
|
年度: | 2025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本文在說明數位人文主義的倡議與原則,並針對教育在數位轉型過程中的重要面向進行討論。教育運用人工智慧與資訊科技進行數位轉型,可促進個人化學習與教育效率,同時也可提升教學品質,甚至可兼顧包容性和公平性等理想。面對資訊社會及人工智慧廣泛運用的趨勢,數位人文主義所關注的議題包括:數位時代的人類形象、人類與科技的關係、以人類為核心的科技倫理、跨學科和教育內容、積極參與建立數位人文主義社群、捍衛民主社會、政治組織等方面。本文藉由指出數位人文主義的原則,進一步討論對於教育數位轉型的思考,包括:一、教育的數位轉型應能積極引導和參與人類及科技的共同演化;二、數位社會應尊重人類尊嚴及包容文化多樣性;三、應思考數位科技社會中的權力與正義;四、應能主動掌握對數位科技與未來的影響力;五、確保科技發展應該以人類福祉為中心。 |
關鍵字: | 人工智慧、教育中的人工智慧、教育數位轉型、數位人文主義、數位人文主義維也納宣言 |
編號: | 3 |
期刊或研討會名稱: |
課程研究
|
著作名稱: | 尊重教育與課程研究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尊重教育是近年來國際教育論述的重要理念與倡議,同時也是教育內容與課程改革的核心要素。本文藉由國際組織中尊重教育的發展析論尊重概念的哲學內涵,試圖討論尊重教育對課程研究的可能意義。本文分為三部分,首先說明國際組織對於尊重教育的相關政策文本,其次析論尊重概念在哲學上的發展方向,最後指出尊重教育對於課程研究的啟示。 |
關鍵字: | 哲學、素養、尊重、尊重教育、課程研究 |
編號: | 4 |
期刊或研討會名稱: |
教育研究月刊
|
著作名稱: | 教育應用人工智慧的議題與政策趨勢:教科文組織的觀點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本文藉由檢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在近年來所舉辦的人工智慧與教育國際會議,說明UNESCO在教育應用人工智慧方面的議題、理念與政策建議。首先,UNESCO對於教育與人工智慧議題的探討,包括教育運用人工智慧以達到永續發展目標、界定人工智慧時代所需的能力與教育功能、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全球治理和國家政策,以及人工智慧對於教學與學習之變革等方面。其次,從歷年來UNESCO所舉辦的論壇與討論,可歸納該組織對於教育與人工智慧的理念主要有達到永續發展目標以及數位人文主義二者。最後,UNESCO提出對於教育運用人工智慧的政策建議,包括整體願景、政策原則、跨學科規劃與跨部門治理、確保具備倫理考量、教育具體規劃、師資培育、監管與評估機制以及在地應用創新等方面,提供各國參考。 |
關鍵字: | UNESCO、人工智慧、永續發展目標、教育政策、數位人文主義 |
編號: | 5 |
期刊或研討會名稱: |
臺灣教育哲學
|
著作名稱: | 學習主體的建構、重構與解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報告書分析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本文藉由檢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的《Faure報告書》、1996年的《Delors報告書》以及2021年的《Zewde報告書》等三份報告書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教育倡議,分析這些報告書內容的意識型態與理念基礎,並討論這些教育報告書倡議在不同年代人文主義主張與學習主體形構的轉變。《Faure報告書》呈現出一種科學人文主義,在建構一種以自我學習或自我教育為原則之「完整的人」學習主體;《Delors報告書》試圖重新建構一種新的人文主義,將學習主體重新建構並賦予責任和貢獻等概念;而《Zewde報告書》則強調一種未來素養的人文主義,並對於原有學習主體與教育框架進行解構,尋求確實賦予學習者具備自主性與學習的權力。 |
關鍵字: | 教科文組織 ; 教育報告書 ; 人文主義 ; 意識型態 ; 學習主體 |
編號: | 6 |
期刊或研討會名稱: |
臺灣教育研究期刊
|
著作名稱: | 包容教育及其對師資培育的啟示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本文在說明「包容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意義及其對於師資培育的啟示。該詞早期的翻譯為融合教育,原本主要是運用在特殊教育領域,到了二十一世紀時國際主流論述將該詞翻譯為「包容教育」。包容教育在概念和範圍的轉變意味著教育對象呈現多樣性的面貌,而教育制度也必須具備面對多樣化學生的能力,此趨勢導致師資培育的政策、制度、內涵與發展等方面也必須有所因應與調整。本文試圖指出包容教育的社會意義,並進一步闡釋對於師資培育的啟示與可能挑戰。 |
關鍵字: | 人權、公平、包容教育、師資培育 |
編號: | 7 |
期刊或研討會名稱: |
教育研究月刊
|
著作名稱: | 包容教育的理念與政策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包容教育的理念在二十一世紀初成為國際教育重要論述,旨在為所有人提供優質教育,同時尊重多樣性以及各種學生和各種社群不同需求和能力、特徵與學習期望,並試圖消除所有形式的歧視。本文即在說明包容教育的理念、政策、措施與原則。首先,社會多元化與多樣性的趨勢,也會造成教育情境與學校中學習者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其次,包容教育制度的政策檢視架構可提供各國審查教育政策對於包容教育理念涵蓋的程度。第三,包容教育的具體建議措施則在以確保教育包容和公平的立法、政策、計畫和實踐。最後,包容教育同時著重公平與包容等概念,對於包容教育的落實必須考慮尊重多樣性、歸屬感,以及持續性等關鍵原則。 |
關鍵字: | 公平、包容教育、多樣性、政策檢視架構 |
編號: | 8 |
期刊或研討會名稱: |
臺灣教育研究期刊
|
著作名稱: | 歐洲多元文化社會與促進尊重教育之研究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隨著國際化與全球化趨勢,歐洲社會在種族及文化等方面日益增加多元化與複雜性,但同時也帶來社會的結構性不平等、排斥以及疏離等緊張局勢和動亂。雖然歐洲長期以來已關注移民及其子女教育問題,但由於近年來新一波的移民潮以及歐洲各國對這些新住民的處理方式不一致,使得各種社會與文化衝突不斷出現,此也再次提醒歐洲對於此議題的重視。本文針對歐洲社會近年來所面臨的移民和教育議題進行說明,並討論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在因應移民的社會與文化衝突時,希望提出教育可以促進尊重與包容的相關倡議,並闡釋其在尊重教育上的意義。 |
關鍵字: | 包容、移民、尊重、歐洲 |
編號: | 9 |
期刊或研討會名稱: |
臺灣教育哲學
|
著作名稱: | 楊深坑教授師資培育研究的視野與立場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師資培育機構與制度的建立,除了教育知識理性原則為基礎之外,也受到不同國家社會文化背景脈絡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發展。本文透過系統性文獻分析方法,以楊深坑教授自1989-2016年撰寫師資培育研究文章、獲得科技部研究計畫、編輯專書及其他相關資料,從研究歷年發展和立場的問題,梳理他在師資培育研究上的視野與立場。研究結果說明楊深坑教授是以宏觀歷史時間和區域空間背景為架構、以融合教育專業知識與教學實務經驗為格局、以科學化和系統管理制度為策略、以及朝向建立師資培育理論與教育專業知識體系為目標。楊深坑教授對於師資培育的研究,不僅以深厚哲學認識與社會思想視角理解與洞察制度演變與和創新,同時亦能運用多種語言與國際經驗以掌握各國動態和發展趨勢,從而得以洞悉與融貫各國情境脈絡下,體現迥異型態的師資培育制度背後所隱含的思維與動向,並據以釐清與建構師資培育制度與教師專業知識內容之改革與發展。 |
關鍵字: | 科學化管理 ; 師資培育 ; 教育實習 ; 教師專業 ; 教師進修 |
編號: | 10 |
期刊或研討會名稱: |
教育學報
|
著作名稱: | 文化取向比較教育研究轉變之探析
|
年度: | 2021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文化」曾為比較教育因素分析時期的重要概念,但進入社會科學解釋時期後,文化概念在比較教育領域中的轉變與發展至今未有全面的探討。事實上,自20世紀中期以降,許多文化取向研究途徑被運用於比較教育領域中。本文運用社會地圖學方法,探討文化概念與取向在比較教育領域中的轉變。本文發現,20世紀中期以前,比較教育的文化概念主要是一種整體性的再現,將文化視為影響教育的因素或動力之一;自20世紀下半葉以降,比較教育研究已擺脫傳統視文化為靜態、固定的觀點,轉而採取各種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探討文化的理念,主要可分為從70年代的「文化主義方法」、80年代以「文化人類學」為基礎的批判俗民誌,以及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全球文化」觀點。本研究可釐清文化取向的比較教育研究內涵,以及它在當代比較教育研究領域中的角色和地位,提供有關文化取向比較教育研究的觀點,以作未來比較教育研究的起點。 |
關鍵字: | 比較教育 ; 文化取向 ; 文化主義方法 ; 文化人類學 ; 全球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