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名稱: | 低成就學生的教與學:數學課室中的理念與實踐 |
年度: | 2022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低成就學生,數學主觀規範,數學學習 |
著作名稱: | 臺灣教育研究趨勢 |
年度: | 2021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將臺灣教育測驗與評量研究進行分析與彙整,透過有系統的回顧,分析臺灣教育測驗與評量研究的成果狀態;並從論文研究的回顧分析中,歸納出臺灣教育測驗與評量研究的趨勢和可能問題。本研究的分析結果除了有助於學者理解教育測驗與評量的發展和變化趨勢,以作為將來研究方向的參考;也可以提供給作為後續帶領研究新血的方向與建議。亦即,透過本文,不僅可全盤了解臺灣現階段教育測驗與評量學位論文的發展與研究成果,更可作為後續測驗與評量的理論與應用的研究議題取向、以及教學實務中有關評量品質提升的重要參考資源。 |
關鍵字: | 教育測驗、測驗與評量、教育學門 |
著作名稱: | PISA 2018臺灣學生的表現 |
年度: | 2021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PISA 2018臺灣學生的表現 |
年度: | 2021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PISA 2018臺灣學生的表現 |
年度: | 2021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PISA 2018臺灣學生的表現 |
年度: | 2021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素養導向之國小數學領域教材教法:幾何、代數思維與統計 |
年度: | 2021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Improving a Country’s Education: PISA 2018 Results in 10 Countries |
年度: | 2021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Taiwan has, from 2006, participated in fiv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surveys.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aiwan’s performance in PISA and its implications. At first,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Taiwan were described. Then Taiwan’s performances for reading, math, and science in PISA were delineated. Taiwanese students have had consistently excellent performance for math and science; its reading performance, although not as outstanding as those for math and science,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from 2009 to 2018. The gender gap in reading, in favour of female students, has narrowed, and the gender gap in math and science has been small. Educational equity, especially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students, has also improved from 2006 to 2018. The proportion of high performers in reading and the proportion of low performers in reading, math, and science has increased from 2006 to 2018, while the proportions of top performers in math and science have decreased. These findings are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beliefs, change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the related domains, and the nature of the PISA assessment |
關鍵字: | PISA, Taiwan Performance |
著作名稱: | 閱讀數學:文本、理解與教學 |
年度: | 2020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問題解決是數學教育重要的一環,要能成功解題,閱讀理解是重要的第一步。 本文嘗試針對文獻中有關數學與閱讀的關聯進行探討,提出三個角度來檢視數學 與閱讀的關聯,首先是將數學與閱讀視為不同的能力,文獻中常見研究者就數學 與閱讀兩種測驗表現進行單一時間點或者多個時間點的相關分析;其次是將閱讀 視為學習數學的手段,換句話說,閱讀是學習數學或數學解題的工具或者是前置 技能;最後,則是以閱讀與數學之間有交互作用,亦即,閱讀影響數學的洞察, 而數學的洞察可以進一步影響閱讀的深度。透過本文對於數學與閱讀關聯的解析, 可以提供關心數學教育的教學者與研究者對於數學與閱讀定位的思考,進而積極 規劃並啟動有效的數學閱讀理解教學切入方案,以提升學生的數學表現。 |
關鍵字: | 閱讀、閱讀理解、數學 |
著作名稱: | 臺灣PISA 2012結果報告 |
年度: | 2015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PISA 2012結果報告 |
年度: | 2015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PISA 2012結果報告(chapter10) |
年度: | 2015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PISA 2012結果報告(chapter11) |
年度: | 2015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PISA 2009結果報告 |
年度: | 2011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PISA 2009結果報告 |
年度: | 2011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呼應能力指標的教學與評量設計 |
年度: | 2010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呼應能力指標的教學與評量設計 |
年度: | 2010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98學年度典範教學-示例與教師增能專書 |
年度: | 2009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優化課堂教學:教師發展、夥伴協作與專業學習共同體 |
年度: | 2009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科學人文藝術融合與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教學:第二屆教師教育國際研討會文集專書 |
年度: | 2009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台灣學生數學素養的表現。載於林煥祥(主編),台灣參加PISA2006成果報告。 |
年度: | 2008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國小數學教材分析-統計與機率。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
年度: | 2002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時間與速率。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
年度: | 2001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1999~2001)國小數學課本。第九冊~第十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
年度: | 1999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1999~2001)國小數學習作,第九冊~第十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
年度: | 1999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1999~2001)國小數學教師手冊,第九冊~第十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
年度: | 1999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PSO-based Fuzzy Markup Language for Student Learn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期刊論文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
摘要: | Fuzzy relationships exist between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with various abilities and a test item. However, the challenges in implementing adaptive assessment agents are obtaining sufficient items, efficient and accurate computerized estimation, and a substantial feedback agent. Additionally, the agent must immediately estimate students’ ability item by item, which places a considerable burden on the server, especially for a group test. He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adaptive assessment agent is more difficult in practice.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gent with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based on a fuzzy markup language (FML) for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and the proposed agent is according to the response data from a conventional test and an item response theory (IRT)-based three-parameter logistic model. First, we apply a Gauss–Seidel based parameter estimation mechanism to estimate the items’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he response data, and then to compare its results with those of an IRT-based Bayesian parameter estimation mechanism. In addition, we propose a static-IRT test assembly mechanism to assemble a form for the conventional test. The presented FML-based dynamic assessment mechanism infers the probability of making a correct response to the item for a student with various abilities. Moreover,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novel PSO-based FML (PFML) learning mechanism for optimizing the parameters between items and students. Finally, we adopt a K-fold cross-validation mechanism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g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vel PFML learning mechanism for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learning optimization performs favorably. We believe the proposed PFML will be a referenc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edagogy and an important colearning mechanism for future human–machine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
關鍵字: | Dynamic assessment, fuzzy markup language (FML), genetic FML (GFML), item response theory (IRT),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
著作名稱: | FML-based dynamic assessment agent for human-machine cooperative system on Game of Go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期刊論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certainty, Fuzziness 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s
|
摘要: | In this paper, we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Markup Language (FML) to construct an
FML-based Dynamic Assessment Agent (FDAA), and we present an FML-based Human–Machine
Cooperative System (FHMCS) for the game of Go. The proposed FDAA comprises an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and learning mechanism, an intelligent game bot, a proximal development agent,
and an intelligent agent. The intelligent game bot is based on the open-source code of Facebook’s
Darkforest, and it features a 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mechanism. The proximal development agent contains a dynamic assessment mechanism, a
GoSocket mechanism, and an FML engine with a fuzzy knowledge base and rule base. The
intelligent agent contains a GoSocket engine and a summarization agent that is based on the
estimated win rate, real-time simulation number, and matching degree of predicted moves.
Additionally, the FML for play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linguistic descriptions for game results
commentary are presented. We experimentally verify and valid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DAA and
variants of the FHMCS by testing five games in 2016 and 60 games of Google’s Master Go, a new
version of the AlphaGo program, in January 2017.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FDAA can work effectively for Go applications. |
關鍵字: | Fuzzy markup language; prediction agent; decision support engine; robot engine; FAIR darkforest Go engine. |
著作名稱: | The power of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in predicting student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期刊論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Examining the inner logic of students’ coding orientations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ritten language in math tests from Basil Bernsteins code theory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期刊論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摘要: | This study us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n 2.098) to examine how the use of everyday language and slower-paced teaching in math instruction regulates the practice of rules of recognition and realization. The results of a Structural Equational Modelling (SEM) analysis revealed that while the recognition-realization-rules formula was confirmed, the better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math tests was not to slow the pace of teaching but to use everyday language because the latter meaningfully linked to their context-based experiences. This means an innovative presentation of pedagogical information through either unpacking or enhanced pedagogy greatly improves their results in math tests.
|
關鍵字: | Basil Bernstein; Recognition rules; Realization rules; The inner logic of linguistic codes; Presentation of pedagogical information; Enhanced pedagogy |
著作名稱: |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mathematical competence: A multi-dual perspective |
年度: | 2021 |
類別: |
期刊論文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
摘要: | Possessing the mathematical competence to encounter the challenges under globalization and the ubiquity of digital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education. Herein, we propose a broa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mathematical competence. The framework comprises four non-overlapping but interlinked cores: learning, knowing, applying, and viewing. Our framework encompasses ontological, epistemological, and pedagogical dimensions based on a multi-dual perspective. The proposed framework serves as a foundation for generating different learning paths to develop mathematical competence. Examples of learning paths are provided to illustrate the correlative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res of mathematical competence. |
關鍵字: | Applying, knowing, mathematical competence, learning, viewing |
著作名稱: |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Mathematical Achie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ne’s Motiv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tyle |
年度: | 2020 |
類別: |
期刊論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
摘要: | Mathematical achievement is affected by many psychosocial variables. Motiv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for instance, are important correlates. Although psychosocial variables are susceptible to cultural influences, most of the prior studies are based on samples obtained from Western populations. This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is topic. In light of this,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plore student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its relation to motiv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tyles (approach–avoidance) vi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The sample is composed of Taiwanese and American students derived from 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2012 dataset. The latent class analysis is utilized to explore the unobserved tendencies. Results show that to both research groups, similar latent subtypes are identified within research variables, suggesting that in spit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aiwaneseand Americansexhibit similar subtypesofmotivationsoasproblem-solving styles (habits) in relation to mathematical learning or everyday challenges. Data further indicate that while two countries do not substantively differ on the percentages of students having intrinsic or combined motivations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re Americans are classified as having an extrinsic-oriented motivation and more Taiwanese are classified as having no motivation. Possible cultur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is phenomenon are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Interestingly, th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maps further reveal that, although two research variables both are important correlates, one’s everyday problem-solving habits seem to becentral to mathematical achievement comparing to learning motivations. This phenomenon is observed in both Taiwanese and American groups; its significance is worthy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s.
|
關鍵字: | Approachavoidancestyle.Cross-culturalstudy.Latentclassanalysis. Mathematicalachievement.Motivation |
著作名稱: | Predictors of academic efficacy and dropout inten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engagement suppress burnout? |
年度: | 2020 |
類別: |
期刊論文
PLoS ONE
|
摘要: | In this study we modelled possibl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tudent burnout and engagement on academic efficacy and dropout inten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 Further we asked, can student engagement protect against the effects of burnout? In total 4,061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Portugal, Brazil, Mozambique,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inland, Serbia, and Macao SAR, Taiwan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With the data
collected w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rategies, and school/ course related variables on student engagement and burnout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e also analyzed the effect of student engagement, student burnout,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Dropout Intention. We found that both student engagement and burnout are good predictors of subjective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dropout intention. However, student burnout suppresses the effect of student engagement on these variables. This result has strong implications for practitioners and administrators.
To prevent student dropout, it is not enough to promote student engagement—additionally,
and importantly, levels of student burnout must be kept low. Other variables such a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rategies are also relevant predictors of student engagement and burnout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implementing preventive actions, self-help and guided
intervention programs for college students. |
關鍵字: | academic efficacy, burnout, dropout intention, engagement, university students |
著作名稱: | University student engagement inventory (usei): Transcultural validity evidence across four continents |
年度: | 2020 |
類別: |
期刊論文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
摘要: | Academic engagement describes students’ involvement in academic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This paper reports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ngagement Inventory (USEI) with a sample of 3992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nine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from Europe,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Africa, and Asia. The USEI operationalizes a trifactorial conceptualization of academic engagement (behavioral,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Construct validity was assessed by mean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was assessed using Cronbach’s alpha and McDonald’s omega coefficients. Weak measurement invariance was observed for country/region, while strong measurement invariance was observed for gender and area of graduation. The USEI scores showed predictive validity for dropout intention, self-rated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course approval rate while divergent validity with student burnout scores was also evident. Overal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USEI can produce reliable and valid data on academic engag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cross the world. |
關鍵字: | student engagement, transcultural invariance, measurment,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university |
著作名稱: |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ized Dynamic Assessment System on Number Sense. |
年度: | 2010 |
類別: |
期刊論文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中學生閱讀策略使用與數學素養的關聯及其意涵 |
年度: | 2019 |
類別: |
期刊論文
測驗學刊
|
摘要: |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讀懂問題是邁向成功解題的重要關鍵。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的數學素養旨在評估學生面對未來學習或工作挑戰準備度,其試題貼近生活化、偏重情境的描述,致使題目文字量較高,閱讀負荷相對較重。因此,本研究嘗試探討學生閱讀策略(包含認知與後設認知策略)與數學素養的關聯性。研究針對PISA 2009 的臺灣資料,並基於九、十年級入學方式不同可能造成校際差異的考量,因此針對此兩年級分別進行分析。研究中以相關變項資料均完整的樣本進行分析,經過母群加權後,兩年級各為99,314及190,417 人。主要分析方法為描述性統計與階層線性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結果顯示,閱讀策略對於九年級學生閱讀素養的校內和校際變異解釋比率為21%和29%,而十年級則分別為8%和11%,顯示這些變項與學生數學素養的關聯值得重視,其中又以九年級的解釋力較十年級高。若社經文化地位最低者與最高者有相同的閱讀策略運用時,將明顯提高其數學素養;低數學素養學生若與高素養學生有相同的閱讀策略運用時,九、十年級預期將有2個年級與1 個年級的進步幅度。研究建議,數學教育者應針對這些閱讀策略變項積極規劃有效的數學閱讀理解教學介入方案,考量較低年級者之閱讀策略與數學素養的關聯較強,閱讀策略的教學應及早啟動,且數學課室中的閱讀策略教學應以控制策略和後設認知策略為主要考量,以協助學生發展有效的數學理解,以提升其數學表現。 |
關鍵字: | 社經文化地位、階層線性模式、補救教學、數學素養、閱讀策略 |
著作名稱: | 認知本位電腦化學習評量系統的應用效益與拓展方向:以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科技化評量系統為例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期刊論文
測驗學刊
|
摘要: | 本文首先藉由Bennett 和 Gitomer (2009)有關新世代認知本位學習評量系統建置的願景,簡要說明學習科學依據的教育評量發展趨勢。接著再以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科技化評量系統(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technology-based testing,ASAP-tbt)為例,呈現臺灣電腦化教育評量資源的建構理念和應用現況。文中的實徵證據是攜手課後扶助計畫(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ASAP) 四年級學生三次數學成就測驗資料的分析,用以說明該題庫對學生學習成長評量的具體應用效益。結果顯示ASAP評量資源能提供學生學習表現與成長的具體回饋,這樣一項具備發展性模式雛形的教育評量系統,宜活化應用並進階拓展,讓臺灣教育評量資源能持續以最省約有效的投入與時俱進。文章最後對ASAP-tbt的更新擴展提出建議。 |
關鍵字: | 電腦化教育評量系統、學習進展、數學能力模型、認知本位評量 |
著作名稱: | 臺灣九年級學生閱讀樂趣與策略對PISA閱讀素養解釋力之探討 |
年度: | 2011 |
類別: |
期刊論文
課程與教學季刊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PISA數學素養認知成份分析對補救教學的意涵 |
年度: | 2010 |
類別: |
期刊論文
課程與教學季刊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以多元化的數學評量支持學生的學習進展 |
年度: | 2003 |
類別: |
期刊論文
教育研究資訊(更名為:當代教育研究)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學生後設認知與閱讀素養的關聯:PISA 2009與PISA 2018資料的比較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期刊論文
測驗學刊
|
摘要: | 教育部於 108 學年度正式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專家學者積極宣導「閱讀素養」是一種跨領域資訊處理以及解決真實生活情境問題的重要能力與態度,教師亦嘗試在課堂活動中進行多元閱讀策略教學。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學生後設認知與閱讀素養的關聯,並以 PISA 2009 與 PISA 2018 的資料庫做為研究依據,檢視兩個世代臺灣學生在進行閱讀任務時,對於閱讀策略之運用是否適當的覺察能力。本研究考量到學生與學校通常存在著巢套關係,即學生的個人學習表現可能會受到學校群體資源的影響,因此決定採用階層線性模式(HLM)進行分析,同時亦納入性別、社經地位等背景因素,透過兩個世代臺灣學生在後設認知與閱讀素養的表現情形與關聯,檢視臺灣近十年閱讀教育改革的可能成效。
PISA 2009 與 PISA 2018 資料的比較結果如下:(1)臺灣學生的閱讀素養有所進步,尤其是九年級學生明顯進步且略勝於十年級學生;(2)兩項後設認知(即理解與記憶策略覺察和摘要策略覺察)仍低於OECD 國家的平均水準,尤其後者有大幅落後 OECD 國家平均的現象;(3)後設認知的性別差距擴大;(4)十年級學生的校際變異比例(ICC)明顯下降;(5)ESCS 最低 25%和最高 25%的學生閱讀素養差距更甚。因此,教育工作者需積極培養學生的後設認知,以增進學生的閱讀素養。 |
關鍵字: | 性別、社經地位、後設認知 、階層線性模式、閱讀素養 |
著作名稱: | PISA 2022創意思考之探究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期刊論文
台灣教育研究期刊
|
摘要: |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創意思考是至關重要的能力,它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幫助他們解決複雜問題並培養創新思維。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意思考,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提供支持創造性學習的環境,並重視創意思考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為他們的未來成功做好準備。因應此重要能力,PISA 2022 強調了培養學生的創意思考能力對未來成功的重要性,進而透過評量架構和設計來測量學生的創意思考,希望透過創意思考的國際比較數據的提供,讓各參與國家了解自身的優勢與弱勢,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價值的訊息。本文闡述創意思考的重要性及PISA 創意思考評量的詳細架構,希望可以作為臺灣學生創意思考素養的培育與評量之參考。 |
關鍵字: | PISA、創意思考、問題解決 |
著作名稱: | 臺灣與澳門學生的資訊科技學業運用與數學素養的關聯探討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期刊論文
教育研究論壇
|
摘要: |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 OECD)於每三年舉辦一次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簡稱 PISA),並於 2015 年改為全面電腦化測試,從這年開始澳門的數學素養優於臺灣。本研究旨在以 PISA 2018 為研究資料,探討臺灣與澳門學生的資訊科技學業運用與數學素養的關係。另外,PISA 的資料是以學校為單位進行抽樣,具有巢狀的特性,因此本研究採用二階層線性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同時納入性別、社經地位作為背景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澳門社經地位比臺灣差,但數學素養及整體資訊科技平均值都比臺灣好,但當增加臺灣校外資訊科技的使用,學生的數學素養會越好。而納入資訊科技分析,臺灣的校際變異沒有顯著變化;澳門的校際變異有明顯的減少。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政府應加強對資訊科技的補助與監管,不宜使用過多或過少,同時學校應積極推動校內師生在學業上使用資訊科技。 |
關鍵字: | 資訊科技學業運用、數學素養、階層線性模式、性別、社經地位 |
著作名稱: | 我國學生在 PISA 2018 全球素養的認知表現及其教育意涵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期刊論文
台灣教育研究期刊
|
摘要: | 二十一世紀的學生生活在一個相互聯繫、多元化且快速變化的世界,經濟、社會、文化、數位資訊、人口、環境、甚至公共衛生都正在塑造年輕人的生活,多元而複雜的環境帶來了機會和挑戰,全球素養的培育儼然是重要的教育議題。本文以新加坡、香港、韓國三個亞洲國家以及全球 27 個國家的平均表現為對照下,針對臺灣學生在 PISA 2018全球素養的認知表現以及相關指標分數進行關聯探討。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在參與 PISA 2018 的 27 個國家中排名第五,顯示臺灣學生的平均表現相當優秀,但進一步檢視各表現水準,則有四分之一學生的全球素養仍待強化。檢視九項全球素養有關的指標與全球素養認知表現的關聯,結果顯示「對不同文化人群的尊重」指標與全球素養認知表現的關聯最強,「全球議題的參與」指標與全球素養認知表現的關聯最弱,建議後續思考全球素養教育提升的可能方案時,可考慮納入這些重要的關聯變項。 |
關鍵字: | PISA、全球素養、臺灣學生 |
著作名稱: |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從PISA視角談數學教育研究取徑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期刊論文
臺灣數學教育期刊
|
摘要: | 從臺灣參與PISA 2006開始,PISA測量構念以及臺灣學生表現一直是教育關注的重點。隨著其國際能見度逐漸廣泛及對各國教育的影響逐漸深化,臺灣教育如何因應是重要的議題;例如:如何教?如何學?如何評量?甚至如何藉由PISA經驗或者資源進行研究探討?因應本期專題,筆者在此推薦Stacey與Turner所主編的《Assessing Mathematical Literary: The PISA Experience》一書,書中詳細介紹PISA 數學評量發展歷程,包含評量架構及研發流程,以及PISA對於許多國家所造成的衝擊。本文以此書的內涵簡介為出發點,進一步討論研究取徑的可能方向,期能透過本文的拋磚引玉,啟動學術的腦力激盪,共同為臺灣數學教育的進步而努力。 |
關鍵字: | PISA、數學評量、研究取徑 |
著作名稱: | PISA素養評量的數位設計對國家考試的啟示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期刊論文
國家菁英季刊
|
摘要: | 科技的普及,造成我們對於 21 世紀人才的需求發生改變。因此,作為人才甄選重要途徑的國家考試,是否能找出具備因應科技普及所需職能的人才,是重要且迫切的議題。本文透過 PISA 素養評量的數位設計分享,介紹 PISA 電腦化評量的關鍵特徵,包含 PISA 素養評量和數位設計的理念,以及這些評量任務的設計發展過程;最後,以問題解決和閱讀素養的評量問題示例,具體介紹電腦本位的環境所提供的評量潛力。期望透過本文的介紹,可以做為國家考試評量架構因應時代趨勢的調整參考。 |
關鍵字: | PISA、素養評量、數位設計、電腦本位的評量、國家考試 |
著作名稱: | 利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提升偏鄉小校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學習之探討 |
年度: | 2020 |
類別: |
期刊論文
臺灣數學教師
|
摘要: | 本研究在探討運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偏鄉小校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經過三次實驗教學研究循環發現,分組合作學習之STAD教學策略運用在偏鄉小校國小二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上,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對於提升學生「乘法(一)」單元的學習成就有顯著成效,且多數學生對合作學習持肯定的態度。研究者發現在將學生作異質性分組時,需考量學生與同儕的互動關係,並且至少分成3組,以增加良性的競爭互動;進行小組討論時,須多讓學生彼此對話,教師有需要時再介入即可;與學生互動時,多一點讚美、多一些競賽、多一些加分機會都可以讓學生們更願意合作討論;當教學涉及到先前已有的學習經驗時,可以在教學流程上做些變化,提供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而單元測驗的題目量適當即可。 |
關鍵字: | 合作學習、數學學習、偏鄉小校 |
著作名稱: | 由認知負荷觀點探討國中代數試題難度 |
年度: | 2019 |
類別: |
期刊論文
教育研究學報
|
摘要: | 本研究從認知負荷的觀點,分析認知成分對於國中代數試題難度的解釋力。研究蒐集近十年國中基測與教育會考數學代數測驗試題共 65 題,對九年級 982 名學生施測。並以數的種類、表徵轉化、運算複雜度與方程式資訊等四項認知成分,實徵檢視認知成分編碼的適用性。測驗結果採用 Rasch 模式進行難度參數校準,以多元迴歸進行認知成分編碼對試題難度參數的預測分析。結果顯示表徵轉化、運算複雜度、方程式資訊對試題難度參數的解釋量約為 82%。整體而言,本研究所提出代數認知成分,初步試用對於試題的難度呈現合理解釋,可作為試題發展者及教師在代數測驗和教學之設計基礎,以及學生學習補充教材的規劃。 |
關鍵字: | 代數測驗、認知成分、試題難度參數、迴歸分析 |
著作名稱: | 數學課室教師支持與學生數學素養關聯探討:以 PISA 2012 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期刊論文
臺灣數學教師
|
摘要: | 教師往往是學生原生家庭之外的重要他人之一,教師對於學生的學習有相當的影響力,因此良好的教師支持應是數學教室經營的一項重點。本研究以PISA 2012學生問卷中關於數學教師支持量表來進行探討,探討學生的數學素養與其所感知的數學教師支持的關聯性。研究運用潛在類別分析,分別將學生在數學教師支持量表的反應組型加以意義化分類。結果以分成三種型態為最佳,根據這三群學生在數學教師支持量表的作答機率組型分別命名為低幫助低熱忱(11.19%)、高幫助高熱忱(57.57%)、高幫助低熱忱(31.24%)。成就薄弱組的學生傾向於認同他們的數學教師支持為低幫助低熱忱,相對的,成就頂尖的學生則傾向於有較高幫助高熱忱的數學教師支持認同。針對此一現象,研究建議教育研究者可進一步探討如何提升低成就學生對其數學教師的認同感,而數學教師則可考量如何與這群特殊學生的建立融洽的互動關係,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
關鍵字: | PISA;低成就;數學素養;數學教師支持 |
著作名稱: | A Longitudinal Study for Types and Changes of Students’ Mathematical Disposition |
年度: | 2016 |
類別: |
期刊論文
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摘要: | Mathematical disposition could influence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hey usually determine how well students motivate themselves and persevere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and they influence the choices-making about coursework, and even educational and career path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same students’ mathematical disposition types and changes from 6th grade to 8th grade, 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hematical disposition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ents’ math dispositio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kinds of leaning orientation: give-up, peer-cooperative for mastery, and self-regulated for mastery. The students possess the orientation of self-regulated for mastery perform best, followed by peer-cooperative for mastery, and give-up students perform weakest. The variance explained by the types of mathematical disposition in 6th grade is about 7%. While the students promoted to 8th grade, these three types of students still have the same pattern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he variance explained is about 5%. To examine the changes of mathematical disposition from 6th to 8th grade, there were three kinds of disposition change pattern: High and stable, moderate and stable, and decline. Only about 7.4% of students are the decline, most students’ mathematical dispositions are quite stable across 3 years, especially the self-regulated for mastery and the peer-cooperative for mastery. This study prov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ents’ mathematical disposition and achievement. This suggests that mathematics educators need to focus not jus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th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hematics disposition. |
關鍵字: | Longitudinal Study,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Mathematical Disposition |
著作名稱: |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blem-solving style and mathematical literacy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期刊論文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Reviews
|
摘要: | Currently, mathematics education is focused on ensuring that students can apply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y learn to everyday lif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develop their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to face challenges by adopting various perspectives. When faced with a problem, students may employ different methods or patterns to solve it. If this assertion is true, then how are the various types of problem-solving styles related to mathematical literacy? This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is critical and noteworthy topic. Research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2012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in Taiwan test, which is taken by 15-year-old students. 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 which is appropriate for identifying otherwise unobservable subgroups within a population,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how students respond to problem-solving scenarios and identify patterns of association in their problem-solving styles. The results of the LCA reveal that the 3-class model attained the best fit to the data. The students identified as independent group members attained the highest mathematical literacy, followed by those identified as resource-dependent group members and those identified as passive-dependent group members. |
關鍵字: | mathematical literacy, latent class analysis, problem-solving style |
著作名稱: | Latent Class Analysis of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Strategy and Mathematical Literacy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期刊論文
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摘要: |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various mathematics learning strategies affect the mathematical literacy of students. The data for this study were obtained from the 2012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data of Taiwan. The PISA learning strategy survey contains three types of learning strategies: elaboration, control, and memorization. To objectively classify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we conducted a 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fitting latent class model of students’performanceson a learning strategy assessment and to explore the mathematical literacy of students who used various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result of the LCA showed that, among the models of two to five classes, the model of four classes was the optimally fitted mode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crucial information for mathematics educators regarding the achievement-related and strategy-related outcomes of schooling. By combin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assessment of mathematical literacy and survey of learning strategies that predispose students to using their mathematical literacy, a more complete picture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emerg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
關鍵字: | mathematical literacy, latent class analysis, learning strategy |
著作名稱: | Factors Affecting Item Difficulty in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ests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期刊論文
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摘要: | Task difficulty is a critical issue affecting test developers. Controlling or balancing the item difficulty of an assessment improves its validity and discrimination. Test developers construct tests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by making the test constructing process more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thus, the scores obtained more precisely represent the proficiency level. In this paper, a framework of cognitive factors related to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LC) tests is proposed. Data used were derived from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ASAP) English test item pool. A total of 150 items were analyzed, and item difficulty was concurrently calibrated according to three-parameter-logistic item response theory from the responses of 1,459 fifth- to seventh-grade participants. Components affecting item difficulty were proposed and 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e 53.5% of variance in item difficulty of LC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cognitive predicting model. This result is expected to make the task constructing procedure more organized and to ensure the task is of the desired difficulty, thus enabling the intended ability to be effectively measured. In addition, the ASAP English test aims to assist low-achieving students in remedial instruction; the cognitive factors and study result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teaching materials of English LC remedial instruction and for constructing LC test items. |
關鍵字: |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est, Cognitive Factors, Item Difficulty |
著作名稱: | 數學強韌性學生之學習策略探討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期刊論文
Forum of Education Research 教育研究論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教師教學與個人情意因素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影響 以PISA 2012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期刊論文
Forum of Education Research 教育研究論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力的評量與培育 |
年度: | 2014 |
類別: |
期刊論文
教師天地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Construction and Validity of Scale of Self-Efficacy for Statistical Literacy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期刊論文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Research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PISA 2012數學素養評量架構與意涵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期刊論文
新北市教育季刊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課室教學活動對數學學習成就解釋力之探討:以TIMSS 2007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期刊論文
測驗統計年刊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PISA數學素養評量的切入與設計 |
年度: | 2008 |
類別: |
期刊論文
國民教育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試題認知複雜度分析架構對TASA-MA六年級線上測驗試題難度的解釋力 |
年度: | 2006 |
類別: |
期刊論文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Using Case Methodology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
年度: | 2006 |
類別: |
期刊論文
Taiw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八十二年版數學課程實驗教材下學童成就的評估 |
年度: | 2001 |
類別: |
期刊論文
國教學報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從多元的觀點談多元評量 |
年度: | 2001 |
類別: |
期刊論文
台北教育通訊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位教學時代臺南市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關聯探討-以TIMSS 2019為例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of Taiwanes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mindsets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Is middle school math enough for occupations? Data from practitioners’ ratings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norm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intention: a planned behavior model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subjective norm, mathematics learning intenti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著作名稱: | Reading Metacognition and Mathematical Literacy: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f Taiwan and Germany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PISA is a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developed by the OECD to assess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school to face and adapt to life. Therefore, the PISA mathematical literacy assessment emphasizes highly contextualized tasks and requires 15-year-old students to use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context to formulate, apply and interpret mathematics. PISAs math literacy test requires more reading load than traditional standardized achievement tests because of its emphasis on context (e.g., Strohmaier et al., 2022), so the reading strategies, especially the strategies related to the metacognition, should be important for the mathematical literacy.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different metacognitive reading strategy profiles, i.e., patterns in the knowledge about different metacognitive reading strategies, across Taiwan and Germany; and examine how these derived profiles predict math achievement differently across the two countries. |
關鍵字: | Reading Metacognition, Mathematical Literacy,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PISA |
著作名稱: | 閱讀後設認知策略使用與閱讀多重文本素養的關聯及其意涵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隨著科技的發展,數位閱讀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項活動。數位閱讀與一般紙本閱讀最大的不同在於讀者需要在數位環境中瀏覽並組織多個文本來源。在多重文本閱讀中,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此外,由於臺灣九年級和十年級學生的不同學校制度,九年級學生顯示出更大的校內變異性,而十年級學生則顯示出更大的校際變異性。本研究旨在探討閱讀後設認知與不同年級臺灣學生在PISA 2018的閱讀分量尺-多重文本閱讀表現之間的關係。 |
關鍵字: | PISA、多重文本、後設認知 |
著作名稱: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T usage and mathematical literacy among students in Taiwan and Macau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ICT usage, mathematical literacy, Taiwan, Macau |
著作名稱: |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position and achievement: Latent transition model analysis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longitudinal study,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positi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latent transition model |
著作名稱: | 全球素養和自我效能、議題覺察與意識之關聯探討 — 以台灣 PISA 2018 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由認知負荷觀點探討 109 國中數學科會考試題難度之研究 |
年度: | 202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Cognitive Diagnosis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al Literacy Assessment |
年度: | 201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the different mathematics literacy proficient levels through the model of reading and cognitive factors of items and the responses of students to the items. This study adopted the attribute hierarchy method (AHM), one of the cognitive diagnostic models¸ to analyse the PISA 2012 Taiwanese data.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even reading and cognitive factor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could descrip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ath level students well, and further provided the information on the proxim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ith varying levels of performanc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for the study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were offered. |
關鍵字: | Cognitive Diagnosis Analysis, mathematical literacy, reading factor, cognitive factor |
著作名稱: |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in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 |
年度: | 201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It have been addressed that better reading comprehension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there i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ord decod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e.g., Harlaar, Kovas, Dale, Petrill, & Plomin, 2012). But students can even recognize words does not guarantee comprehension (e.g., Cutting & Scarborough, 2006), because word decoding does not explain all of the variance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Syntactic and semantics reasoning also play important roles to account for successful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mathematics word problems (e.g., Easdown, 2006).
Over past few decades, whil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has led to a lot of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discussion, less noticed has been the fact that the mathematics comprehension ability of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in Taiwan.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mathematic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between the Southeast Asian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and native-born mothers’ children. The mathematics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designed by the author and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The items in this test consists of mathematical semantics understanding (SU), mathematical syntactic and semantics reasoning (MSSR) and information deducing (ID). 528 participants of 6th grader accepted the test.
The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ildren with the Southeast Asian immigrant mothers and native-born mothers, in terms of whole mathematics reading comprehension.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emantics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al syntactic and semantics reasoning and information deducing. Children with the Southeast Asian immigrant mothers perform better in semantics understanding rather than mathematical syntactic and semantics reasoning and information deducing (SU>MSSR>ID). Children with native-born mothers also perform better in semantics understanding rather than the other two types of ability,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SSR and ID (SU>MSSR, SU>ID).
In summary, regardless of the mothers’ nationality, 6th graders perform better in semantics understanding. The ability of MSSR and ID is the same for 6th grader with native-born mothers,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ypes ability for of children with the Southeast Asian immigrant mothers is better than ID
|
關鍵字: | Reading Comprehension,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 |
著作名稱: | Design a professional program for preservice kindergarten teachers learning how to teach mathematics |
年度: | 201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This study introduced a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for preservice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mathematics knowledge and pedagogy though collaboration and reflection. This study also investigated how the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regarding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were affected by their experiences in the program.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program was effective to promote the subjects’ mathematics knowledge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as well as. In addition, they were also aware of studying more childhood mathematics knowledge was necessary to help young children learning mathematics.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teacher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
關鍵字: | professional program, preservice kindergarten teachers, mathematics teaching |
著作名稱: | The investigation of reading and cognitive components of item difficulties for mathematical literacy test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The mathematical cognitive components has been supported by many studies that can clearly prove to help students conceptualize mathematical problems (e.g. Embretson & Daniel, 2008). In addition, there is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hematics and reading, and students meaningful reading in solving mathematical problems will help them to know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ategy (e.g. Yang, 201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ing and cognitive component and item difficulty of the PISA 2012 mathematical literacy test. According to the responses of Taiwanese students in the PISA 2012, a model of reading and cognitive components of the PISA 2012 mathematical literacy items for Taiwanese students are proposed. All items are coded with reading and cognitive components, such as number of words, problem-solving steps needed, properties of number, narrative translation, and graphic information, cognitive categories (reproduction, connection, and reflection) et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onents and item difficulty is obtained by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is study also examines whether there are discrepancies in interpretations of different content fields and mathematics processes.
Overa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gnitive categories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difficulty of item, followed by the number of steps to solve the problem, indicating that the familiarity of cognitive thinking has a greatest impact and the second is the cognitive complexity of the item. However, the number of words in the item are not significant. For 15-year-old students, the lower level cognitive components of reading, such as number of words, only cause the proportion of item difficulty variance explained about 1%, it shows that for the adolescent students, the core of reading in problem-solving li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rather than low-level encoding, decoding, and other components.
|
關鍵字: | reading component, cognitive component, item difficulty, mathematical literacy |
著作名稱: | 2017年第八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數學教學工作坊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2017年第八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數學教學工作坊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latent class growth analysis of goal orientation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investigation of cognitive components of geometry item difficulties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運用階層線性模式探討學生家庭資源與閱讀素養測驗表現之關係-以PISA 2015台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15歲青少年對於父母教育關懷的覺知調查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地區學生科學課堂紀律風氣覺知與科學素養測驗表現關聯之探討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與新加坡之科學教師教學熱忱與學生科學素養測驗表現關聯比較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科學學習興趣與社經地位對電腦化科學素養表現的影響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台灣學生學習動機、學校課室紀律與科學素養測驗表現之關聯 : 階層線性模式分析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Relationship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Taiwan Students and Schools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不同性別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經驗與數學素養關聯之研究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八年級學生缺席狀態與數學成就的關聯探討:以TIMSS 2015台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學生成就動機潛在類別與閱讀、數學、科學素養測驗表現關聯探討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學生家中藏書與學生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以TIMSS 2015 台灣八年級學生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教師對待與學生表現之相關研究:以PISA 2015台灣學生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認知成份分析對教學意涵: 以TIMSS 2011數學試題為例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考試焦慮、家長支持與數學素養測驗表現之關聯性探討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bjective Norm in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al Literacy of Top Seven Math Performance Countries or Economies in PISA 2012. |
年度: | 201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Predicting Power of Mathematical Disposition for Mathematical Literacy of Taiwan Students. |
年度: | 201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ypes and Changes of Students’ Mathematical Disposi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
年度: | 201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Item Response Theory with Fuzzy Markup Language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Validation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An Investig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s of Problem-Solving and Mathematical Literacy.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Goal Orientation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Achievements.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Mathematics Self-Efficacy,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iteracy.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Latent Class Analysis of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Strateg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y and Mathematical Literacy.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ype-2 Fuzzy Set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for Adaptive Student Assessment System. |
年度: | 201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rror types and the literacy of constructing statistical chart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年度: | 201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Construction and Validity of Scale of Self-Efficacy for Statistical Literacy .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Opportunity to learn: a study from Taiwan TIMSS 2007 survey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activities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latent class analysi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tatistical interests and values.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A REMEDIAL ACTION BASED ON TAIWANESE STUDENTS’ RESULTS OF TIMSS .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不同數學目標取向、學習策略與成就關聯之縱貫性研究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與科學情意與成就關聯之探討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閱讀策略教學對數學素養的解釋力探討: 以臺灣PISA 2009 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高中學生統計素養與自我效能、學習策略的關係探討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國小數學知識本體於線上評量報告摘要之應用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Change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Affection of Taiwanese Students from Sixth to Eighth Grade.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ale of Self-efficacy for Statistical Literacy.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Exploring the Complex Interrelationship of Mathematics Goal Orientatio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y for Fourth and Eighth Graders in Taiwan.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tatistical literacy |
年度: | 201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istical Literacy Assessment and the Scale of Statistical Attitud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
年度: | 201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position and achievement of sixth grade students. |
年度: | 201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predictive effects of cognitive components for the item difficulty variance of ASAP-ENG. |
年度: | 201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A study of the factors related to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literacy on large-scale assessment. |
年度: | 201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oal orientations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s. |
年度: | 201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assessment of hierarchical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for mathematics extrinsic motivation for mathematics. |
年度: | 201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development of statistical thinking assessment. |
年度: | 201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athematics Literacy,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xiety, and Self-Effic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4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PME34), Belo Horizonte, Brazil. |
年度: | 2010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cram education effects 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liter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3r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PME33), Greece, Thessaloniki.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Effects of Realistic Teaching on Mat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in Teachers Comprehensive Competencies and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年度: | 200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Ways to Enhance Mat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Using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Online Environment . Paper presented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Innovation & Quality in Education: Policy & Pedagogical Engagements Across Contexts . Singapor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
年度: | 200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component based intervention design of spatial sense . Paper presented in The Joint Meeting of the 32nd Conference of the IGPME (PME 32) and the XX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Chapter of the IGPME (PME-NA XXX) . Mexico , Morelia. |
年度: | 200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ized number sense assessment system . Paper presented in The Joint Meeting of the 32nd Conference of the IGPME (PME 32) and the XX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Chapter of the IGPME (PME-NA XXX) . Mexico , Morelia. |
年度: | 200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Is mathematics literacy a better criterion tha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for the equity issue investigation? Paper presented in The Joint Meeting of the 32nd Conference of the IGPME (PME 32) and the XX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Chapter of the IGPME (PME-NA XXX) . Mexico , Morelia. |
年度: | 200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Study of Promot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y Practice in Math Teaching & Learning –from a Co-learning Prospect . Paper presented in 1st East-Asian Symposium on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 Tokyo, Japan:Hosei University . |
年度: | 200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Complexity for the Item Difficulty Variance of the Number Problems . Paper presented in the 31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 PME3 . KOREA:Seoul . |
年度: | 200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elementary school gifted students with GSP:Creative geometry problem solving and knowledge transferring process . Paper presented in The 31st Annual Meeting of the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PME31 . KOREA:Seoul . |
年度: | 200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A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xamples from Element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 Paper presented in the Redesigning Pedagogy: Cultur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Conference 2007 . Singapor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 |
年度: | 200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電腦化動態評量設計對補救教學的參考意涵。論文發表「優化課堂教學:教師發展、夥伴協作與專業學習社群」兩岸四地教學理論研討會。 |
年度: | 200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Power of Goal Orientation in Predicting Student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Paper presented in the 3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PME30, in Prague, 16 – 21 July, 2006. |
年度: | 200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Concurrent Calibration Design for Mathematics Learning Progress Investigation. Paper presented in the 3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PME30, in Prague, 16 – 21 July, 2006 |
年度: | 200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運用媒體科技促進數學教師專業發展—以臺灣經驗為例,論文發表於「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研討會」 |
年度: | 200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Using Case Methodology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Paper present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hiayi: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 Education Chiayi University. |
年度: | 200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Collaborative Inquiry with Teachers in Pedagogical Research: Cases from Mathematics Teaching. Paper presented in The 40th Anniversar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veloping Teacher Leadership and Education Partnership in the Face of Education Reform,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年度: | 200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to Strengthen Social Interacti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Cases from Classroom Teaching. 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designing Pedagogy: Research, Policy, Practice. Singapor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
年度: | 200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我國台灣地區國小教師對數學評量的信念及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論文發表於『第六屆海峽兩岸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中國,西安師範大學。 |
年度: | 200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國小高年級數學溝通檔案評量的發展與效益探討。論文發表於『第六屆海峽兩岸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developm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the computerized dynamic number sense assessment system.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Auckland, New Zealand: College of Business Massey University, December 2002. |
年度: | 200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15歲學生數學自我效能與數學素養關聯探討─以 PISA 2022 為例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臺灣15歲學生、性別、數學自我效能、PISA、潛在類別分析 |
著作名稱: | 我國學生積極的數學學習行為與數學測驗成就關聯之研討─以 PISA 2022 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學生對數學課室紀律氛圍之感知類型與數學素養的關聯探 討─以 PISA 2022 台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學生對數學教師推理導向教學之感知類型與數學素養的關聯探討─以 PISA 2022 台灣資料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15歲青少年毅力與數學學習表現之關聯探討:以PISA 2022為例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教師如何支持學生的數學素養? PISA 2022臺灣資料探討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自我效能、推理和二十一世紀數學與數學成就的關聯探討:以 PISA 2022台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學生對自主學習的自我效能與數學素養關聯之探討 |
年度: | 202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 15 歲學生學校歸屬感與數學成就及性別的關聯:以 PISA 2018 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PISA2018 臺灣學生精熟任務動機與閱讀表現關聯探討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PISA 2018 臺灣學生的閱讀自我概念與閱讀素養關聯探討:潛在類別模式取向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意向與學業成就關聯的探討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世界觀對全球素養之影響:以 PISA 2018 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課室中教師閱讀激勵與學生閱讀素養關聯探討:以 PISA2018 台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台灣 15 歲學生對科學興趣與科學素養及性別之關聯:以 PISA 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 15 歲學生對全球意識與全球素養及性別之關聯:以 PISA 2018 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PISA 2018;全球意識;全球素養、性別 |
著作名稱: | 學業抗逆學生在教師支持、教育期望與失敗恐懼之關聯:以 PISA 2018 臺 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失敗恐懼、教育期望、教師支持、學業抗逆學生 |
著作名稱: | 學生面對全球議題之自我效能與全球素養及性別的關聯:以 PISA 2018 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PISA、全球素養、全球議題自我效能、性別 |
著作名稱: | 閱讀自我效能與閱讀素養關聯探討:以 PISA 2018 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PISA 2018;性別;閱讀自我效能;閱讀素養 |
著作名稱: | ICT 資源對學生理財素養之影響:多層次模型分析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PISA、多層次模型、社經地位、資訊通訊科技 |
著作名稱: | 從家長情感支持、精熟任務動機及競爭態度因素來看社經優勢低成就學生的數學學習-以臺灣 PISA 2018 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社經地位、家長情感支持、學業成就、精熟任務動機、競爭態度 |
著作名稱: | 澎湖縣五年級學生國語學力檢測表現之探究-以 2020 年為例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五年級、國語文、國語學力檢測 |
著作名稱: | 澎湖縣五年級學生數學學力檢測表現之探究-以 2020 年為例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五年級、偏遠地區、數學學力檢測、學生學習表現 |
著作名稱: | 臺灣學生多元閱讀模式與閱讀素養關聯之探討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潛在類別分析、數位閱讀、閱讀素養 |
著作名稱: | PISA 2018 臺灣學生閱讀風格與素養關聯之探討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PISA,閱讀風格,學習成就 |
著作名稱: | 國小四年級學生學校歸屬感與科學成就及性別的關聯:以 TIMSS 2019 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TIMSS,學校歸屬感,性別,科學成就 |
著作名稱: | 合作學習與學生數學素養關聯探討:以PISA 2018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合作學習、數學素養、PISA |
著作名稱: | 國小四年級學生性別與數學學習信心的關聯:以 TIMSS 2019 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TIMSS,四年級,數學學習信心,性別 |
著作名稱: | 臺灣學生後設認知與閱讀素養的關聯 ─ PISA 2009 與 PISA 2018 資料的比較 |
年度: | 202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學生課室缺席與學生數學素養關聯探討:以 PISA 2018 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0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對於學生來說,在教室上課是獲取專業知識的重要管道,學生的學習投入以及課室的缺席率應該與數學的學業表現習習相關。本研究以PISA 2018學生問卷中課室缺席的量表來進行探討,探討關於學生的數學表現以及其相關聯性。此研究使用潛在類別分析,分別將學生在課室缺席的量表反應組型加以進行分類,發現分成兩種類別為最佳,根據這兩群學生在課室缺席量表的反應中,分別命名為會翹課(11.6%),跟不會翹課(88.4%)。會翹課的學生大約有一半的人會缺席一整天的課,甚至有9成的學生會缺席好幾節課;相對的,不會翹課的學生會整天都參與學校課室內容。針對此現象,精通數學的學生對於學校學習的投入抱持著正面的態度、並且規律的上學;而曠課缺席或是全日翹課的數學成績遠低於正常出席的學生,需要教師提供更多協助,需好好善用學習機會。 |
關鍵字: | PISA、課室缺席、數學素養、翹課 |
著作名稱: | 學生學業復原力與數學素養表現關聯探討:以 PISA2018 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20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相信每個人在求學階段都曾遭遇過學業挫折與困境,尤其在數學科領域的學習與考試當中,學生更容易感到學習困難而選擇放棄學習或是抱持消極應付的心態,導致其學業表現愈來愈差;這時,若學生擁有較佳的學業復原力,就能幫助他有信心能成功處理日常學校生活可能會遭遇到的學習困難與挫敗,他也能獲得較佳的學業成就與表現。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 15 歲學生的學業復原力與其數學素養表現的關聯,並以 PISA 2018 學生問卷中關於學業復原力量表來進行探討。本研究運用潛在類別分析,分別將學生在學業復原力量表的作答反應組型加以意義化分類。結果以分成四種型態為最佳模式,並根據這四種學生在學業復原力量表題目的作答機率組型分別命名為高自我認同低社會適應(28.72%)、高自我認同高社會適應(56.52%)、低自我認同低社會適應(4.06%)、低自我認同高社會適應(10.70%)。低自我認同低社會適應組的學生的數學素養表現最差,相對地,擁有「高自我認同」的這兩群學生其數學素養表現較佳,因此,研究建議教育工作者應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學業復原力,以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表現。
|
關鍵字: | 數學素養、學業復原力、PISA 2018 |
著作名稱: | 九年級學生幾何推理能力表現差異:以台南市九年級學生為例 |
年度: | 2020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本研究旨在探討九年級學生的數學幾何認知表現,利用認知成份分析的架構,驗證認知成份架構對測驗編製的重要支持意涵。研究樣本是台南市某二所中大型國中以及一所大型國中九年級學生共1010人,全部採用紙筆測驗。本研究係擷取國內100年至102年基本學力測驗及103年至106年教育會考數學領域試題內容範圍八年級至九年級約第二次段考範圍(第二章:圓)的幾何測驗試題共65題,以IRT單參數估計試題難度,其範圍介於-1.296至1.443,平均難度為.100。
研究者係以「作圖」、「圖形關係」、「方程式資訊」、「解題概念數」、「誘答選項數」、「情境新穎」共六項認知成份對幾何試題進行編碼,試題難度與各認知成份之Pearson相關係數,結果顯示「圖形關係」、「幾何概念數」、「誘答選項數」、「情境新穎」與試題難度值相關達顯著水準,而「作圖」與「方程式資訊」與試題難度未達顯著相關。
探討認知成分對試題難度的解釋力,結果顯示「圖形關係」、「幾何概念數」、「誘答選項數」、「情境新穎」與試題難度值相關達顯著水準,而「作圖」與「方程式資訊」與試題難度未達顯著相關。六項認知成份的R平方為.81,而調整過後的R平方為.791,整體解釋力可達81%。當所有成份並列時,對試題難度有主要影響的認知成份為「誘答選項數」、「情境新穎」,當變動一個單位時,試題難度變動的幅度約介於0.384~0.605 之間。另外對試題難度有次要影響的認知成份為「方程式資訊」、「幾何概念數」、「作圖」、「圖形關係」,當變動一個單位時,試題難度變動的幅度約介於0.106~0.194 之間。
|
關鍵字: | 數學評量、幾何、認知成份 |
著作名稱: | 縱貫性數學學習目標取向對數學成就之影響:潛藏轉移模型分析取向 |
年度: | 2020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多數有關學習成就相關影響因素研究,採用同一個年級、同一所學校或同一個地區或國家進行分析比較,屬於橫斷性研究,本研究使用花蓮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中六至八年級學生,每個年級學生人數為1276人,三個年級總樣本數3828人,透過共同試題將三個年級數學成就表現之能力值放在同一量尺上進行比較;另外,施測同時收集數學學習目標取向問卷資料以潛在類別模型(Latent Class Model, 以下簡稱LCM)加以分析,並採用潛藏轉移模型(Latent Transition Analysis, 以下簡稱LTA)探討不同數學學習目標取向對數學成就表現影響。從分析結果發現:數學學習目標取向可分類成3個不同群體,不同數學學習目標取向的群體其數學成就有明顯差異,LCM分類群體也受到性別影響,進而影響數學成就表現。研究也發現不同群體之數學成就表現,自六年級起分道揚鑣,後續在數學學習上表現上呈現優者恆優現象,本研究希望透過數學學習目標取向縱貫性潛藏分析研究提供相關建議,作為政策或第一線教師參考,提升數學學習績效。 |
關鍵字: | 數學學習目標取向、潛藏轉移模型、數學成就 |
著作名稱: | 探究式教學應用在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解題之研究 |
年度: | 201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教育部於2014年公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在總綱中揭示『自發』、『互動』、『共好』為基本理念,並特別指出『核心素養』為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可見往後的數學教育中,教師應該注重探索、思考、討論、解題等面向的教學。相較於講述式教學,在探究教學的歷程中,課堂主體為學生,利用討論、思考、閱讀、觀察、實驗等方式去察覺事物的規律和原理,進而產出自己的結論。
Trowbridge、Bybee(1986)和Windschitl(2003)指出探究是一系列相關的智能活動,學生須運用各種方法去解決問題中的隱藏關係,其包含了察覺問題、作出假設、找出解法、找出規律等相關過程;而Barnett (1998)提到探究包含提出問題、推論、試驗選項、批判探究結果,再經過改正及重新試驗新資訊的觀點。雖然學者們對探究教學各有其見解,但是其共同點在於以學生為主體、透過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並確認問題、進而蒐集資料、解釋、應用及評量。因此探究教學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並察覺問題的規律,進而找出答案的過程。鍾靜(2015)指出相較於其他探究教學模式,Chapman的四階段探究模式,以學生舊經驗作為探究新知識的基礎,在探究過程中,教師給予適度的引導、促使學生主動發現概念,並透過同儕討論進而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最後由教師協助學生進行總結概念、統整結論;此種模式相當適合引入小學數學的探究活動中。
此外,數學解題的是一段心理歷程,其中大致經過了發覺問題、分析問題、擬定策略、執行計畫到找出答案等階段。許多學者對於解題歷程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Polya (1945)將問題解決分為四個步驟:了解問題、擬定計劃、執行計劃、檢驗與回顧;Lester(1993)把數學解題活動分為六個階段,分別是問題的覺知、問題的理解、目標分析、計畫發展、計畫執行、程序和解答的評估。Schoenfeld(1985,1992)以控制的觀點,將解題歷程分為讀題、分析、探索、計畫、執行、驗證六個階段。綜上所述,學者大體同意解題歷程可以階段區分,只是階段數目及名稱有所不同。在教學過程中研究者認為可以將數學解題行為大致分為幾個階段進行觀察。其中Polya 的解題歷程步驟分明,適合設計選擇題或是學習單來分析學生解題活動的歷程。因此,本研究所指的數學解題行為乃是參考Polya(1945)所提出解題歷程進行測量與觀察得到的結果。
本研究之目的在了解應用Chapman四階段探究教學模式於國小六年級數學課室當中,學生有什麼解題行為上的變化。研究方法採用準實驗研究法,實驗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的六年級學生共22人,而控制組則23人作為實驗的對照。探究教學內容為六年級下學期『速率』,共分為六個教學主題,歷時十節課。研究工具包含有自編之前後測試卷、解題學習單、課堂錄影。量化資料方面,研究者利用spss20統計軟體,採用二因子混合設計進行分析;其中獨立變項為組別,相依變項為前後測。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接受探究式教學之前,數學解題能力大致上與控制組相同;接受探究式教學後,則顯示在『檢驗答案』方面較優於控制組。其中,實驗組相較於控制組在『分析問題』、『制訂策略』、『檢驗答案』這三個向度則出現較大的進步幅度,後續研究可考慮增加教學時間,也許可以觀察到學生出現較大的差異變化。
檢視學生解題能力在探究式教學前後質性表現的變化。可以看到,從教學前期,學生只是單純重唸一次問題,也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解題計畫;到了教學後期,學生已能夠透過圖示或是討論針對問題情境、擬定的解題計畫、解題過程甚至是最後的解答進行檢視;顯示學生在解題能力方面確實有提升。
進行探究教學,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成長的歷程。研究者從初期生疏的教學流程,漸漸掌握探究教學精義,到後期的期待精進,都是在師生互動中慢慢產生的改變。不論是核心概念的有效引入、教學過程適當舉例或者示討論進行時的提問技巧,都是研究者在經歷六次探究主題教學後,得到得收穫;此外研究者發現布題時如果能較為貼近生活情境或者是具有思考性的問題,較能夠促進學生討論與思考的深度,也可以引發學生作答內容的深度與答案的多樣性,其中,尤以『分享與討論』是推動學生獲益的重要階段。
|
關鍵字: | 探究式教學、Chapman 探究教學模式、實驗研究 |
著作名稱: | 利用合作學習策略提升偏鄉小校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
年度: | 201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本研究的主旨在探討運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偏鄉小校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目的在了解學生們從與同儕的討論互動中,是否能提升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數學學習成就;透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的滿意度與回饋意見調查,了解學生對數學課採用合作學習的接受情形;並藉由研究過程中的反思與循環,探討提升偏鄉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學習興趣與學習成就)的最佳教學方式,也藉此提升研究者的教學專業。
合作學習是運用團體氣氛,使來自不同背景、性別、能力的學生彼此相互支持、團結合作、利益與共的一種學習方式。在這種學習方式中所有組員是互利共生的,彼此是一個積極互賴的命運共同體,透過積極互賴的關係,共同增進自我與他人的學習,並發展出個人績效與責任感。合作學習強調團隊目標的使用和團隊成功的個人責任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這種學習型態優於只重視自己努力和成就的個別學習,以及強調打敗別人的競爭學習。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主、量化研究為輔,並以研究者任教之國小二年級9位學生為研究觀察對象,探究運用合作學習策略之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讓學生透過分組、討論、互動、發表等進行數學科加減與乘法運算之學習後,對其學習成效之影響。質性研究方面採觀察、訪談、省思為主,量化研究則以前實驗設計之單組前後測設計之。研究前先以三週時間訓練學生熟習合作學習技巧,再進入設計教學活動、實施教學活動、觀察實施情形、檢討實施成果及修正教學方法之實驗教學循環。
經過三次的實驗教學研究循環發現,分組合作學習之STAD教學策略運用在偏鄉小校國小二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上,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因本研究以乘法單元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成就的檢視,經相依樣本t檢定進行檢測分析,顯示分組合作學習之STAD教學策略對於提升學生「乘法」單元的學習成就有顯著成效。而從學生的合作學習上課滿意度與回饋意見表可以發現,多數學生對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是持肯定的態度。在此次的教學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在將學生作適當異質性的分組安排時,除了考量學生的學習成就外,還需同時考量同儕互動關係,並且至少分成3組以上,以增加良性的競爭互動;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須學習將說話權轉移到學生,多讓學生彼此對話,教師有需要時再介入即可;教師與學生互動時,多一點讚美、多一些競賽、多一些加分的機會,都可以讓學生們更願意合作討論;當教學涉及到先前已有的學習經驗時,教師可以在合作學習的教學流程上做些變化,提供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而單元測驗的題目量適當即可,太多反而造成閱讀理解較差的學生產生困擾。
|
關鍵字: | 合作學習、數學學習、偏鄉小校 |
著作名稱: | 應用桌上遊戲融入國民小學音樂課程節奏教學之行動研究 |
年度: | 201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研究者在偏鄉小學任教多年,觀察發現偏鄉小校的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刺激較為不足,課程上的知識與概念很難與生活經驗作連結,導致學生對於學習興趣缺缺,學生對於講述式教學的上課方式常會出現眼神呆滯、分心,學生數學學習成就低落、數學學習動機低下、對於教學課程不感興趣等問題。為了刺激學生學習的動機,本研究嘗試將遊戲融入教學中,在遊戲中學習的學習者能在較無壓力的狀態下進行學習,讓學習者更有動力去探索學習,然而遊戲中的關卡、難題亦或是想贏得勝利的目標可以激發學習者主動思考、謀略,應用課程中學到的新知識來闖關成功,達到反覆練習、熟能生巧的目的。其中,小組遊戲競賽法是一種能在遊戲競賽中同時兼顧學生動機、思考發展的教學策略(周建智、王育文、李朝信、黃美瑤,2010)。除此之外,小組遊戲競賽法結合了同質性與異質性的分組學習模式,不但包含遊戲競爭的同質性分組,也有異質性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能與不同的同儕合作,產生更多元的合作機會,對於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有所提升。透過行動研究的設計與實施,檢視以桌遊融入小組遊戲競賽法於課程中來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成效的實施過程與結果,研究目的主要包含兩項,首先是探討桌遊融入小組遊戲競賽法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之成效,其次是探討教師如何有效運用桌上型遊戲融入小組遊戲競賽法中。
本行動研究歷程參考國內學者蔡清田(2000)之研究模式,將研究歷程分為:準備階段、發展階段、行動階段,其中行動階段規劃兩個循環,每個循環包含構思醞釀期、規劃設計期、行動觀察期、反省評鑑期四個部分,其分組芬是採用小組遊戲競賽法的異質性分組與同質性分組進行教學,桌遊根據數學單元主要目標選擇採用市售桌遊或者自行創作之桌遊來進行桌遊活動。在研究的歷程中,透過課堂觀察、錄影、單元測驗卷、學生回饋單、教師省思札記、學習動機量表等方式來收集資料,並以相依樣本t檢定做統計以了解教師在教學現場以桌遊融入小組遊戲競賽法所遇到之困境,從中評估、反省、檢討,並加以修正,達到解決教師教學上實際的困境。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經過兩個循環的桌遊融入小組遊戲競賽法的教學後,數學學習成就以及數學學習動機皆有顯著提升。此外教師規劃桌遊競賽需以該課程單元的主要學習目標為遊戲策略的設計主軸,且遊戲規則需淺顯易懂,不宜過於繁複,並且在活動的過程中,應考量到低成就學生之應用能力。除了遊戲規則之外,桌遊競賽時間長短亦會影響學生投入活動的程度,故在規劃桌遊競賽的同時,也需將時間因素考量進去。顧及以上策略,方能使學生達到在遊戲中學習之目標,提升學習成效。另外,研究者發現學生參與桌遊競賽活動時,教學者需處理學生個人問題,教學者需細心觀察,不定期給予正向鼓勵,並適時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合作學習技巧,來解決學生因個人特質與人際關係造成的不合群或愛大小報告之狀況。同樣的,教學者應有敏銳觀察力發現學生衝突,在桌遊競賽活動時,教學者應更加頻繁的進行課間巡視,在每個組別停留時間增加,較能避免遺漏學生衝突。而為了使桌遊競賽更為流暢,教學者應多關注桌遊競賽的秩序問題,教學者可在活動進行前,先與學生約法三章,包括培養默契,聽到某個指令或詞語,全班就必須安靜下來,又或者音量無法控制時,先暫停活動進行。而在場所之安排,可選擇關閉鄰近走廊之門窗,加強隔音效果。
|
關鍵字: | 桌遊、小組遊戲競賽法、學習成就、學習動機 |
著作名稱: | 臺灣、中國與新加坡之科學教師教學支持與學生科學素養測驗表現關聯比較 |
年度: | 201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中國上海地區在2009、2012年PISA測驗中,分別在科學素養獲得第1名,新加坡在兩次施測結果,科學素養則分居第4、3名,臺灣2009年、2012都落在前十名之外。中國大陸在PISA 2015年除了上海地區以外,加入了北京、江蘇、廣東共四個省份參加施測,新加坡獲得三冠王,中國大陸在科學素養退步到第10名,臺灣獲得第4名。從2009、2012、2015年PISA的測驗結果來看,新加坡教育品質穩定領先,中國大陸隨著抽樣範圍擴大教育品質變異也隨之增加。本研究擷取學生問卷中「自然課堂有關教師教學支持的學生問卷」,希望透過學生角度來瞭解教學脈絡不同其關聯的學習效果,透過探討比較,希望能提供教育政策與實踐參考的實質資訊。
研究資料擷取自PISA 2015的臺灣、新加坡和中國三個地區資料進行探討。刪除作答不完整的資料後,學生總人數為21677人,加權至母群後為1494395人。研究針對學生在此量表高頻率作答選項(也就是在所有課堂上、在大部分的課堂上)轉碼為1,而低頻率選項(在一些課堂上、從來沒有或幾乎不曾)轉碼為0,刪除遺漏值後進行潛在類別分析(LCA),從BIC和ABIC適配指標歸納分成3類;分別命名為高度支持(62.66%)、中度支持(25.02%)、低度支持(12.32%),三個類別科學素養的平均分數依序為:547.02、540.76、502.86,各地區在科學教師教學支持高度支持類別新加坡70.14%>臺灣59.32%>中國55.60%,新加坡以10%以上幅度居冠;低度支持類別新加坡9.10% 中國12.47% >臺灣16.17%,臺灣百分比最高。依照PISA技術報告建議,將水準一(含)以下為學習落後、水準二至四為基礎、而水準五以上為頂尖等級界定,科學素養分數分成3組:410以下為低分組,410~633為中分組,633以上為高分組,在高分組部分:新加坡25.36%>臺灣15.95%>中國13.81%;低分組方面:新加坡7.33%臺灣10.49%中國15.19%。
將科學教師教學支持3個類別和科學素養3個組別進行交叉分析,從結果發現,不論在哪一個分數組別的學生,大家普遍覺科學課堂內教師對學生的支持度是高的。將高分組vs低度支持、以及低分組vs高支持度,這兩群學生科學素養表現和教師教學支持表現出反向關聯,研究者以ESCS(社經文化指數)為自變數,科學素養平均分數為依變項進行回歸分析,在高分組vs低度支持這一組,ESCS能解釋科學素養10.2%的變異,ESCS每增減1分,影響科學素養分數7.5分;在低分組vs高支持度表現,ESCS能解釋科學素養0.3%的變異,ESCS每增減1分,影響科學素養分數2.18分。將科學教師教學支持3個類別和科學素養3個組別進行對應分析,低支持度與低分組最接近,中分組與高度支持距離較中度支持稍微接近,這部分可以從科學素養平均分數兩組只差6.26分來解釋,高分組與高度支持最接近,顯示科學素養得分高低與自然課堂中教師教學支持有關聯。
本研究重要結論如下:1.在教師教學支持組別比較:在高度支持部分,新加坡以七成居冠,臺灣略高於中國3.72%。在低支持度部分,臺灣高於中國3.7%居冠,新加坡約9%最低;對應科學素養分數,高分組新加坡以25.36%最高,臺灣優於中國2.14%居次,低分組則以中國15%最高,新加坡7%左右最低。對照科學素養平均分數,新加坡546.68、臺灣530.60、中國528.06,和分組情形大致吻合,新加坡從上一次教育改革之後,教育品質穩定領先。2.經過潛在類別分組,新加坡擁有最高比例高分組,最低比例低分組,低分組部份以中國15%最高,臺灣仍有一成學生學習落後。3.教師教學支持組別分別和科學素養水準、組別進行對應分析,教師教學支持在中度、高度支持,有利於科學素養表現,教師教學支持對學習有正向關聯。4.科學素養高分組在教師低度支持組群:ESCS能解釋其10%變異,科學素養低分組在教師高度支持組群:ESCS只能解釋0.3%變異,從回歸分析預測結果,影響科學素養分數應該有其他因素,值得進一步的探討。 |
關鍵字: | 教師教學支持、科學素養、潛在類別分析 |
著作名稱: | 合作學習的潛在類別分組與科學、數學、閱讀的表現關係比較~ 以PISA 2015為例 |
年度: | 201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在當今相互聯繫更加密切的世界裡,人們經常需要合作才能在職場和個人生活中實現目標。團隊合作有很多好處:可以利用團隊成員各種各樣的觀點和先前的經驗,團隊成員之間可能會產生協同效應,從而產生更好更有效的解決方案並將工作任務分配給每個表現較好的人。但合作也可能充滿困難,某個團隊成員可能會重複完成另一個人的工作,而不是有效地分割任務。
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策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是一項跨國性研究,每三年進行一次;PISA主要衡量學生在科學,閱讀和數學方面的能力,此外,PISA 2012曾經評估了學生單獨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PISA 2015嘗試進行超越了個人獨立解題的合作式問題解決能力,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大型國際測驗中衡量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文利用PISA 2015學生問卷中,學生關於四個合作問題解決的團隊關係問題中發現:在臺灣,92%的學生指出他們在團隊中會扮演一位好的傾聽者;91%的學生樂於看到自己的同學成功;以及92%的學生會將同學感興的事情列入考慮。另外從四個關於合作問題解決的價值問題也發現:在臺灣85%學生指出喜歡成為團隊的一份子而非一個人獨立運作;84%的學生覺得團隊所作的決定比他個人所作的決定來得好;85%的學生覺得團隊工作會提高個人的效率;而91%的學生很喜歡與同儕合作。此八個問題的正向回應的百分比均高於OECD平均百分比,其中關於合作問題解決的團隊關係指數在亞洲國家僅次於新加坡,關於合作問題解決的重視程度在亞洲國家中僅次於泰國及中國(北京-上海-浙江-廣東),顯示臺灣學生重視合作學習也相當喜歡合作學習。
為進一步釐清學生的合作式問題表現概況,本研究進一步運用潛在類別分析模式(LCA)針對學生在PISA 2015學生問卷中的合作問題解決的團隊關係量表及合作問題解決的價值量表加以意義化的分類,結果顯示,應用LCA的適配指標進行分類,合作學習的關係及價值以五類模型最佳,分別命名為:(1)不喜歡團隊合作且自我中心型;(2)依賴團隊合作但自我中心型;(3)喜歡團隊合作且中度肯定團隊型;(4)喜歡團隊合作且高度自我肯定型;(5)喜歡團隊合作高度肯定團隊型,分別表示學生對合作學習的團隊關係及認同程度的差異。
以變異數分析探討合作學習潛在類別分組與科學、數學及閱讀素養的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1)依賴團隊合作但自我中心型的學生其科學、數學及閱讀素養表現最佳;(2)喜歡團隊合作且高度自我肯定型的學生其科學和閱讀素養表現次佳,但數學素養表現則是最佳;(3)喜歡團隊合作高度肯定團隊型的學生其科學和閱讀素養表現略佳、數學素養表現則是次佳;(4)不喜歡團隊合作且自我中心型和喜歡團隊合作且中度肯定團隊型的學生其科學、數學及閱讀素養表現都是最差。
最後將學生的合作學習潛在類別分組分別和科學、數學及閱讀素養的表現水準進行對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依賴團隊合作但自我中心型慮型的學生其科學素養傾向水準5和6,數學素養傾向水準6,閱讀素養傾向水準4和5;(2)喜歡團隊合作且高度自我肯定型的學生其科學素養傾向水準4和5,數學素養傾向水準5和6,閱讀素養傾向水準3和4;(3)喜歡團隊合作高度肯定團隊型的學生其科學、數學和閱讀素養都傾向水準2、3和4;(4)不喜歡團隊合作且自我中心型和喜歡團隊合作且中度肯定團隊型的學生其科學、數學和閱讀素養都傾向水準1。
研究結果顯示合作學習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表現,推測是透過學習結果及方法的相互依賴,造成團隊合作可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表現。然而合作學習雖可增加模仿及觀察的機會,但若要有更好的表現,還是有賴參考團隊決定之後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或自己肯定才能更上一層樓。 |
關鍵字: | 合作學習、潛在類別分析 |
著作名稱: | 五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目標導向、學習策略與成就關聯探討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在學習歷程中,目標設定在自我調整歷程具有引導功能,也就是說,目標設定會引領之後的行動和策略的應用,且每一種目標導向會造就不同的動機組型(程炳林,2001),本研究嘗試針對五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目標導向及學習策略的組型探討,進而檢視這些不同目標導向與策略類型學生在國語文學習成就上表現的差異,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結果可以提供學生國語文學習視野的瞭解,進而做為未來國語文教育研究及教學實務的參考資訊。
本研究資料來源為2018年五月所進行的台南市106學年度國小五年級國語文學力檢測資料庫,刪除漏缺遺失值後,有效資料共13684名。研究中分別針對學生在學習目標導向、以及學習策略問題的作答反應,利用潛在類別分析模式進行可能組型的探討,並進而分別以這兩個變項的組型類別為自變項,學生的國語文成就為依變項,檢視學習目標導向、學習策略組型在國語文成就的差異及解釋力;最後,以對應分析,檢視學習目標導向和學習策略的關聯。
潛在類別分析結果顯示,國小五年級學生的國語目標導向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精熟學習型、力求表現型以及厭惡放棄型,精熟學習型的學生喜歡並希望了解與學好國語,進而提升國語文能力,有71%左右的學生屬於精熟表現型;有24%的學生屬於力求表現型,這些學生願意努力提升自己的國語能力,不想輸給其他同學,對他們來說表現良好是很重要的事情;而約有5%左右的學生屬於厭惡放棄型,他們學習是因為師長父母的要求,以及表現良好時的獎勵,他們認為自己的國語能力不好,不在意本身國語能力進步與否,甚至呈現放棄學習的取向。進一步探討三種目標導向類型的學生在國語成就的表現情形,結果顯示,精熟學習型學生表現最好,其次是力求表現型,放棄型最差,組別彼此之間的差異均達顯著,目標導向類型對於國語變異的解釋力為4%左右。
而此群學生的國語文學習策略同樣也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連結型、多重策略型及放棄型。連結型的學生會在解題時與學過的知識相連結,參考測驗中的其他題目和以前使用的技巧與策略,並思考所學如何應用在國語問題上,有31%左右的學生屬於連結型。多重策略型的學生則策略運用較不明顯,各項策略的運用機率接近,這些學生指出他們會先弄清楚需要學習的重點,也會藉由練習、連結知識與尋找資訊來澄清問題,有66%左右的學生屬於多重策略型;放棄型的學生則有3%。策略運用偏向連結型的學生國語文成績最佳,而放棄型學生國語文最為薄弱,學習策略運用對於國語文成就變異的解釋力為4.9%左右。
研究進一步以對應分析檢視五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目標導向組型和學習策略組型的關聯,結果顯示此關聯達顯著,χ23283.573,p.001,不同目標導向傾向於不同的學習策略運用。其中,力求表現組的學生傾向於運用多重策略,精熟學習型的學生傾向於運用精緻化的連結策略,而目標導向為厭惡放棄型的學生在學習上則傾向選擇放棄、跳過、能不學則不學的因應方式。針對以上的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及教學實務的參考資訊。
|
關鍵字: | 國語文成就、學習目標導向、學習策略 |
著作名稱: | 教師公平對待、學校歸屬感與數學素養關聯 探討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學校是學生家庭之外長時間接觸的場所,教師、同儕是學生學校生活中人際互動的主要的對象。而在學校中面對壓力與挫折的學生,容易產生中輟 (dropout)、問題行為、不良適應、學習成就低落等問題(阮孝齊,2015)。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力不言而喻,若有無心的錯誤對待,可能對於學生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在 OECD 的國際學生評比計畫(PISA)中,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 已經成為重要的比較項目,用以反應學生在受教過程中的投入 (engagement)程度,並作為預測升學以及中輟的重要指標(Willms, 2003)。而教師不公平對待(unfair treatment by teachers)是PISA 2015嘗試解構學校學習氛圍的新變項。鑒於學校生活在15歲學生日常生活中佔有了相當大的比重,學生對於學校所感知變項是否會與素養有所關聯,這是本研究所關心的。因此本研究以學生的數學素養為焦點,檢視學生之教師公平對待感受及學校歸屬感與數學素養的可能關聯,進而提供臺灣培育學生的教育參考相關資訊。
本研究以PISA 2015的臺灣資料為分析的內容,刪除相關變項的遺漏值後,有效樣本包括臺灣15歲學生共7512名,加權後的學生數為245458名。研究中先以PISA 2015資料庫提供的學校歸屬感、教師不公平對待指數與數學素養的相關係數相當低。可能原因為多數學生對於學校歸屬感與教師公平對待的認同感較高,在此兩個變項的相對變異較低,使得連續變項量尺的計算可能無法彰顯出這個主題的重要性,因此研究者將PISA學生問卷中之教師對待之公平性與學校歸屬感分別進行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分析結果將教師對待公平性分為三類,並分別命名為不公平對待、公平對待以及忽略性對待;將學校歸屬感分為三類,並分別命名為低歸屬感、高歸屬感以及歸屬矛盾。最後,研究以教師公平對待、學校歸屬感的組型、與學生的數學素養水準進行對應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公平對待與學校歸屬感類別對應分別為:不公平對待傾向於對應低歸屬感;忽略性對待傾向於歸屬矛盾;公平對待則傾向於高歸屬感。教師公平對待與數學素養能力之類別對應分別為,不公平對待傾向於未達水準1;忽略性對待傾向於水準1、2;公平對待傾向於水準3至5。學校歸屬感與數學素養能力之類別對應分別為,低歸屬感傾向於未達水準1;歸屬矛盾傾向於水準1;高歸屬感傾向於水準3至6。
研究結果發現,若學生感知教師不公平對待或者對學校的歸屬感低落者,其數學素養也傾向於低能力水準;當學生認為教師的對待是屬於忽略性的,或學生對於學校的歸屬感感到矛盾者,其數學素養則傾向於次低水準;學生認為教師公平對待或是其對於學校的歸屬感較高者,其數學素養也相對較高。基於上述結果,可以看到低素養表現的學生傾向於認為教師對待不公平,且對於學校的歸屬感也將對較低,建議教師在與學生的教學與日常互動中能提醒公平性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學習低落的學生;並考量友善學校環境的經營,以及提升學生學校認同感之相關學習活動,進而提升學生之學校歸屬感,以利提升其相關的學習表現。
|
關鍵字: | PISA、教師公平對待、學校歸屬感、數學素養 |
著作名稱: | 強迫選擇型式的學習目標導向量表發展及 相關議題探討:以國小五年級英文為例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De Corte(1995)指出有效學習歷程的幾項特徵,其中,目標導向是重要的一項特徵。由於學習的產生是來自於長時間與周遭環境中的人事物互動,且需要有目標及自發性的監控學習行為作為學習的後盾,才能有效的獲取知識與技能,因此,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傾向及對於學習願意採取的行為是教育應重視的一環。一般研究利用情意或態度量表將受試者進行分類時,大多是在量表的總得分上設幾個截斷點來做區分,可能會較流於研究者的主觀判斷;同時,學生在量表的得分與成就的相關通常僅有低度左右的相關;且已有研究證明學童對李克特反應格式的理解有限(Mellor & Moore, 2013);為釐清國小五年級學生在英文學習目標取向的可能狀態,本研究採強迫選擇型式(Forced-choice)題型,題目中的每一個選項為類別變項,選項依設計構念,彼此間可能是純類別選項或是有不同強度的類別選項。強迫選擇型式量表的優點是可以減少作答者的作假現象,且相較其他量表型式,此種量表更能減少測驗偏誤的影響,且在效度部份也較其他量表型式佳(Bartlett, Quay, & Wrightsman, 1960; Zavala, 1965)。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為台南市2018年五月所進行的英文學力檢測資料,刪除遺漏值之後共有13955名學生。研究中先將學生在學習目標取向的量表作答資料進行潛在類別分析,並進一步針對學生的性別、英文喜歡程度、每日閱讀英文的時間,以及英文成就進行關聯性探討。
潛在類別分析的結果顯示,本研究樣本的英文學習目標取向可以分為三類,其中,79%的學生屬於「融會貫通組」,此類學生喜歡把英文學好的感覺,而且視表現優良為重要的事,並且會更努力追求進步。有16%的學生屬於「畫地自限組」,這一類學生學習英文的主要動機在於獲得獎勵或者得到自信,但覺得自己的英文很差,不可能會有進步,即使進步,也不會受到別人的注意或肯定,此類學生,有50%的同意機率認為再考一次英文測驗時,可能不會進步,因為英語能力不好,再努力也沒有用;但也有35%的同意機率認為會更努力,所以應該會進步。最後有5%的學生屬於「厭惡排斥組」,此類學生學習英文主要在於可能獲得獎勵,但討厭英文,有沒有進步都不在意,且不想再面對它。三種目標取向類型學生對於英文成就變異的解釋力為17%,學習取向愈正向則英文成就愈佳。
以性別來看,厭惡排斥組的男、女學生比率分別為有7.2%、3.1%,畫地自限組分別為18.8%及12.3%,融會貫通組則為74%及84.6%,顯示不同性別學生的英文學習目標取向達顯著差異(χ2254.39,p.001),男學生在英文學習目標取向上較偏為負向的觀點。詢問學生「你喜歡英文嗎?」,厭惡排斥組中有61%的學生指出非常不喜歡,36%的學生指出不喜歡;畫地自限組有22%的學生指出非常不喜歡,52%的學生指出不喜歡;融會貫通組則有57%的學生指出喜歡,28.7%的學生指出非常喜歡,顯示不同學習取向學生對於英文的喜愛達顯著差異(χ26327.686,p.001)。而檢視不同學習取向類型的學生和其每日投入英文閱讀的時間來看,取向愈積極者,投入的時間也相對較多(χ23365.905,p.001)。基於上述結果,可以看到在強迫選擇式的學習取向試題編製下,透過潛在類別分析,可以提供學生的英文學習相關變項的釐清。同時,五年級已有5%的學生屬於英文學習排斥的狀態,若持續這樣的學習取向狀態,將不利這一群學生的後續學習表現,建議教師可以盡早偵測並考量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或動機的教學環境與教學介入,以利提升其後續的英文學習。
|
關鍵字: | 強迫選擇型式問題、學習目標取向、英文 |
著作名稱: | 教師教學實踐與學生數學素養的關 聯性探討:以 PISA 2012 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因應臺灣十二年國教課綱,素養成為一項重要的指標,而所謂的素養即是知識、技能及態度。PISA 2012將數學素養定義為:「數學素養是個體在不同情境脈絡中,形成、應用以及詮釋數學的能力,其包含數學推理、數學概念、程序、事實以及工具的運用來描述、解釋和預測數學現象。數學素養輔助個體辨認數學在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進而使其成為建設性,投入性及反思能力的公民,可以做出思緒周全、有根據的判斷和決策。」以往的數學教育較偏重於學生的知識層面,注重學科的知識理解,而忽略了學生於生活中應用。數學素養強調學生能將數學在真實情境中運用,從基本的商品買賣延伸至數學解釋及較複雜的現象預測,進一步將其內化到自身來應用。
本研究聚焦於學生數學學習機會中的「教師教學實踐」的傾向,探討該因素是否影響學生數學素養的個別差異。教師教學實踐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所進行的各種教學措施,即是教學現場中學生所經驗到的教師行為,其涉及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或學生評量等等。PISA 2012改編OECD TALIS中的教學實踐試題以獲得相關數據,該測量架構下可將教師教學實踐分為三大層面:直接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和形成性評量。直接教學是指教師採用教師中心的傳統教學指導行為;適性教學是指教師配合學生的能力、興趣與需要,並進行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形成性評量是指老師在課堂中針對學習表現給予的回饋,包括正向鼓勵、學習建議與評量作業等等。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15歲學生數學課室的教師教學實踐潛在組型,並進一步深究該潛在組型在學生數學素養上的表現。藉由PISA 2012的數據了解教師教學實踐與數學素養的關聯性,並觀察不同組型之學生於數學素養上的表現情形。資料選自PISA 2012臺灣地區的數據,施測對象為15歲學生,問卷分為A、B、C三個題本。但部分學生未作答教師教學實踐試題,刪除未作答樣本與遺漏值後,學生樣本數為3980人,使用加權後的樣本人數為192730人。
潛在類別分析結果顯示將教師教學實踐分為三類為最佳,根據作答反應的機率組型,將三組分別命名為高度教學實踐組(14%)、中度教學實踐組(53%)、低度教學實踐組(33%)。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三組在數學素養上皆達顯著差異,中度教學實踐組在數學素養上表現最佳,次之為低度教學實踐組,高度教學實踐組表現較弱。但此分析效果量未達大於0.1的小量效果,表示差異情形在實務層面較不明顯。
綜合上述分析結果可以發現教師教學實踐能被分為低度、中度與高度教學實踐三種類型,且超過半數的學生集中於中度教學實踐組。高度和低度教師實踐組在所認知到三個向度的教師實踐明顯分屬於高低頻率的差別,而中度教學實踐組的學生所認知的教師實踐頻率雖然介於兩組之間,但在直接教學層面相似於高度教學實踐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層面卻與低度教學實踐組的傾向相同。可見多數學生較常經驗教師採取直接教學層面的教學實踐,而較缺乏接觸以學生為中心的適性教學措施。另外,三組教學實踐類型在數學素養表現上雖達顯著差異,但差異的表現情形並非與學生所感知的教師實踐程度成正向關聯,且解釋力不佳,未來仍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基於本研究的發現,未來研究建議有二:其一為探究非臺灣地區的數據,以確認本研究結果是否為臺灣地區的獨特現象;其二為探究教學實踐量表的信效度問題,以了解相關試題的表現情形與作答反應的有效與可靠性。
|
關鍵字: | 教師教學實踐、數學素養、PISA 2012、潛在類別分析 |
著作名稱: | 父母對於青少年教育關懷的覺知探討:以PISA 2015臺灣15歲學生為例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父母教育關懷,PISA 2015,素養 |
著作名稱: | 臺灣 PISA 合作式問題解決能力探 討:階層線性模式分析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PISA, 合作式問題解決,階層線性模式分析 |
著作名稱: | 學校風氣、科學學習態度影響科學 素養表現之多層次分析以PISA 2015台灣資料庫為例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學校風氣,科學學習態度,科學素養,PISA 2015 |
著作名稱: | 國中幾何試題中的認知成分探討研究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國中,幾何,認知成分 |
著作名稱: | 臺灣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生科學成就關聯探討:以PISA 2015臺灣資料庫為例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學習動機,科學成就,PISA 2015 |
著作名稱: | 教師探究取向教學與教師教學調整對學生 科學素養測驗表現影響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探究取向教學,教師教學調整,科學素養 |
著作名稱: | 從認知負荷觀點分析國中學生代數成就測驗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認知負荷,國中學生,代數成就 |
著作名稱: | A cross culture study of math achie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es motivation andapproach avoidance style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PISA2012台灣學生問題開放性、問題解決策略與問題解決能力 |
年度: | 201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低成就學生表現與師生關係特徵的探討 |
年度: | 201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除了課業的傳授之外,教師也是學生原生家庭之外的重要他人之一,教師對於學生的學習有相當的影響力,因此良好的師生關係應是教室經營的一項重點。本研究以PISA 2009學生問卷中關於師生關係量表來進行探討,其中針對目前臺灣亟需面對的補救議題作為分析的主軸,以數學低成就學生與其所感知的師生關係進行探討。研究運用潛在類別分析,分別將學生在師生關係量表的反應組型加以意義化分類。結果以分成4種型態為最佳,根據這四群學生在師生關係量表的作答機率組型分別命名為關係淡漠組(7%)、表象融洽但有所偏頗組(8%)、外在關係融洽組(15%)以及關係融洽組(70%),換句話說,有70%的臺灣15歲認為他們與教師的關係是十分密切且融洽的。這四組學生以外在融洽及及關係融洽組在數學素養的表現最佳,淡漠組表現最弱。
研究中進一步將PISA 2009臺灣15歲學生的數學素養水準分成成就薄弱組(原國際定義的水準一及低於水準一)、成就中等組(原國際定義的水準二至水準四)、及成就頂尖組(原國際定義的水準五及水準六),應用對應分析,檢視不同成就表現與師生關係組型;結果指出成就薄弱組的學生傾向於認同他們的教師與他們的關係淡漠或者僅有表象且有所偏頗,相對的,成就頂尖的學生則傾向於有較融洽的師生關係認同。針對此一現象,研究建議教育研究者可以針對表現薄弱的低成就學生探討如何提升他們對於教師的認同感進行探討,而教師則可考量如何與這群特殊學生的建立融洽的互動關係,透過安全的學習氛圍營造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
關鍵字: | 數學素養、師生關係、低成就學生、PISA |
著作名稱: | 主觀規範型態與社經優勢學生數學表現的關聯探討 |
年度: | 201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臺灣學生的學業表現與社經地位的關聯越來越高,社經優勢家庭的學生往往有較佳的表現,但有一些來自家庭優勢的學生卻表現不佳,此群學生具有優勢的家庭社經地位但學業低落,本研究稱之為優勢社經地成就者(advantaged low-achievers, ALAs)。本研究以PISA 2012的臺灣學生資料為例,探討ALAs是否處於負面主觀規範的學習環境之中,研究中以其他同樣高社經地位但表現中等或以上的非學業低落學生(亦即non-ALAs)為參照,研究以潛在類別分析及對應分析進行探討。研究結果證實了本研究的假設,此結果將可提供學生輔導和教學時的參考資訊,針對來自良好家庭資源條件但數學表現薄弱的學生,考量如何幫助青少年珍惜他們所賦予的條件並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珍惜學習機會,進而提高學習成效。 |
關鍵字: | 數學主觀規範、社經優勢學生、低成就、PISA |
著作名稱: | 數學自我概念、數學焦慮、數學規劃策略與數學素養之關聯性探討 |
年度: | 201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本研究以自我概念、自我焦慮類型與學生對未來生活的數學規劃與願望探討在數學表現上的關聯性,做為未來教學改善及擬定教學策略之參考。研究選取PISA在2012年的臺灣地區15歲的國中生的問卷資料,以學生的作答表現資料進行探討。分析方法係運用潛在類別分析模式,將學生在數學自我概念、數學焦慮量表及數學規劃所作答的情形各自加以意義化的分類。研究結果顯示,經由潛在類別分析模型的適配指標判斷進行分類,數學自我概念以3類模型最佳,分別命名為高度自我概念型、低度自我概念型及中度自我概念型,分別表示學生知覺自己在數學表現及掌握程度。數學焦慮類型以分3類最佳,命名為擔心緊張型、不擔心也不緊張型、及擔心但不緊張型,分別表示學生數學焦慮水準的差異。另外,對未來的數學規劃則以4類模型最佳,分別命名為低度數學規劃類型、高增強但低關聯類型、高度數學規劃類型、低增強但高關聯類型等,表示學生是否想要強化數學能力以及在未來選擇與數學有關的升學及職業的活動。
研究將學生的數學自我概念、焦慮以及數學規劃三種構念類型進行對應分析,結果顯示低自我概念型的學生在焦慮類型傾向於擔心緊張,在數學規劃部分則傾向低度數學規劃。而中度自我概念學生則傾向於擔心但不緊張以及不擔心也不緊張兩種類型,他們的數學規劃屬於高增強但低關聯。高度自我概念型的學生則傾向於不擔心也不緊張的低焦慮類型,他們對於數學的規劃會傾向高度規劃。另有關於低增強但高關聯的數學規劃類型學生,其自我概念與焦慮狀態較不明朗,略為傾向於中高的焦慮狀態,在自我概念部分則略為傾向低度的自我概念。最後研究建議教師在數學教育及課業輔導上,應對數學焦慮高、數學自我概念低及低度數學規劃的學生群在課程上設計上應多關注及輔導,進而提升其數學成就的可能。
|
關鍵字: | 數學自我概念、數學焦慮、數學規劃 |
著作名稱: | 數學學習目標取向與數學成就之縱貫研究 |
年度: | 201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學生對學科的想法、態度及情緒會影響學生對該學科所採取的學習行動,因此愈來愈多數學研究探討學生的數學情意這個面向,就成就目標而言,學生的學習目標取向會對其學習提供學習行為的方向及能量,因此,瞭解學生的學習目標取向及掌握學生目標取向的變化對於教學者是有助益的,它可以提供教學者在學生的學習情意教育做適時介入的資訊,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學生的數學學習取向與數學成就間的關聯之外,也進步分析數學學習取向與數學成就這兩者的變化情況。
本研究所使用的數學學習目標取向量表的選項為類別變項,利用潛在類別分析以檢視學生在六年級的數學學習目標取向最佳潛在類別模式及進行分類,並依各個類別在各個選項上的條件機率,即作答反應,更進一步探討不同數學學習目標取向類別的組型特質,接著,將數學習習目標取向問題的選項以積極程度以1、2、3、4編碼給分,數字愈大代表愈正向積極,利用Winsteps的Rating Sclae Model確認選項強度編碼的合理性,並取得學生從六年級到八年級這三年的數學學習目標取向數值。在數學能力部份,則是另外找了兩群七年級及八年級的學生進行,利用BILOG-MG單參數模式進行同時估計,使得學生六、七及八年級數學能力值放置於同一根量尺上。
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六年級的數學學習目標取向可以分成四群,分別為放棄矛盾組(11.2%)、不作答組(6.9%)、自我精熟組(54.3%)及同儕精熟組(27.6%),同儕精熟組在學習目標取向數值的起始值最高,其次是同儕精熟及不作答組,放棄矛盾組的起始值最低,在學習目標取向數值變化上,自我精熟組及同儕精熟組均是逐年下降,不作答組則是先升後降,放棄矛盾組則是呈現往上的趨勢,即大部份學生的數學學習目標取向強度在升上七年級時是逐漸消弱的。在數學能力值部份則是利用二階層集群分析將學生三年的數學能力值分成三群,分為高、中、低能力組,高能力組的數學成就逐年進步,中能力及低能力這兩組則是呈現緩慢下降趨勢。
利用對應分析探討數學學習目標取向與數學成就關聯情況,其結果顯示不同的數學學習目標取向的學生,其數學能力是不一樣的,自我精熟組學生的數學能力會較高,同儕精熟組的數學能力則是偏向中等,不作答組及放棄矛盾組學生的數學能力則是較弱。
|
關鍵字: | 數學學習取向、數學成就、縱貫性研究 |
著作名稱: | 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目標取向之潛在類別分析及其與數學成就表現之關聯探討 |
年度: | 201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終身學習是現代教育重要的培育目標之一,而學習者的學習歸因(例如:能力或努力)和成就目標取向類型可能對其學習和課堂運作有直接影響(Mesa, 2011)。而傳統的數學學習比較傾向於由教師或者授課者呈現相關素材,並由教師決定學習目標以及評量學習理解程度,這樣的取向沒有讓學生有機會檢驗他們是否有哪些部分已經學習但仍然不理解、以及評估他們自身的認知能力。在這樣的狀況下,學生多數強烈依賴教師,而很少有機會來理解或反思其自身的學習目標(Kleden, 2015)。而Van Briesen (2010)主張若要有成功的學習表現,學生應該能夠自我評鑑以及理解其自身的能力,從而確認其自身的學習目標。而國小五年級學生正值具體數學與形式數學的銜接階段,他們開始接受更抽象的形式數學,在這個階段,倘若其數學學習目標取向有所偏頗,可能就無法在數學學習上持續堅持。因此,本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對象,嘗試探討其目標取向可能的類別,進而探討這些不同目標取向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成就上表現的差異,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結果可以提供學生數學學習視野的瞭解,進而做為未來數學教育研究及教學實務的參考資訊。
本研究針對台南市國小五年級學生2016年學力檢測的作答表現資料進行探討。透過潛在類別分析模式,將學生的目標取向進行意義化的分類,並進行變異數分析來探討其間的關聯性。
潛在類別分析結果顯示,國小五年級學生的目標取向可以分為四類,分別是表現型、價值精熟型、興趣精熟型以及放棄型,表現型的學生的數學學習在於重視外在表現、不想輸給同學,有21%左右的學生屬於表現型;而價值精熟型的學生的數學學習主要是想提升其自身的能力,因為數學對於未來很重要,此類學生有54%左右;而興趣精熟型的學生同樣也要想提升數學能力,但卻是因為他們很喜歡數學,這類學生約有17%左右;放棄類型的學生則對於數學學習感受痛苦而不想面對,他們認為自己的數學能力不好,學習數學只是因為師長的要求,在本研究中,近8%的學生屬於放棄類型。
進一步探討四種目標取向類型的學生在數學成就的表現情形,結果顯示,興趣精熟型學生表現最好(M18.97),依次是價值精熟型(M16.62)、表現型(13.24),而以放棄型(M12.33)最差,組別彼此之間的差異均達顯著,目標取向類型對於數學變異的解釋力為14.8%,顯示有中至大型的效果量。
研究建議針對目標導向放棄的學生,應努力強化可能的數學成功經驗,從建立自信開始,從成功的經驗進而感受到學習樂趣,而逐漸朝向正向的學習目標取向。針對表現型的學生,可以先從外在獎勵來切入,提高其學習的外在動機,並協助其透過成功學習表現逐漸提高自我效能、內在動機,並進而轉為精熟的目標取向類型。而本研究的樣本主要以價值精熟型的人數最多,顯示這一群五年級學生認同數學的價值並且努力學習來提升其數學能力,後續教師可以努力協助這群學生除了認同數學價值之外,也逐漸發展出其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喜愛等內在動力。
|
關鍵字: | 數學成就、數學目標取向、五年級 |
著作名稱: | 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策略潛在類別分析 |
年度: | 201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數學是教育中強調的學科,在生活中、在工作職場上往往都會應用到數學知識或技能解決問題,因此,當前的數學教育會期待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解題能力,而當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會透過教師的教導或是觀察同學的學習,習得一些學習策略來增進自己的學習效能或管理自己的學習,降低學習的負荷量。策略是學習和記憶任務或技能的有效方式,策略能透過組織學習過程激發活化學生的學習,提供學生實踐和提取訊息的機會,以及提供明確的導引、型態或框架 (Conderma, Koman, Schibelka, Higgin, Cooper & Butler, 2013)。學生在學習上可能不會只使用單一策略,在面對不同的學習需求可能會有不同的學習策略組型,探討學生可能不同的學習策略組型,以及這些組型與數學成就的關聯情況應是值得關懷的。國小五年級學生因為剛進入高年級階段,所接受的數學內涵及教材相對更為形式化與抽象化,在這個階段,其數學學習策略應是相當值得關注,何種學習策略取向相對較為有效,亦即,可以有較佳的成就表現是本研究關注的重點。因此,本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對象,嘗試探討這些學生數學學習策略取可能的類別,進而分析這些不同學習策略類別在數學學習成就上表現的差異,希望透過本研究的分析可以豐富數學教育相關的參考資源。
本研究以台南市國小五年級學生2016年學力檢測的作答表現資料進行探討,透過潛在類別分析模式,將學生的學習策略進行意義化的分類,並進行這些不同類別學生在數學成就表現的差異。潛在類別分析結果顯示,可以將國小五年級學生的學習策略分為三類,分別是控制與精緻化、記憶和依賴他人、以及放棄,控制與精緻化的學生會運用覺察自己在數學學習或解題中尚未理解的概念、確定自己是否掌握相關重點、以及澄清不明白的部分等控制策略,他們也同時會嘗試將新題材藉由已知進行關聯性的理解來進行精緻化的處理;在本研究中,此類學生約佔54.2%。記憶和依賴他人型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時傾向於純粹運用記憶術來儲存新訊息,這些訊息通常沒有進一步精緻化的處理,或者直接問師長、同學,或參考相關書籍;換句話說,這類學生的數學學習傾向於被動不積極,純粹以背誦記憶或者詢問他人求得答案來應付,在本研究中,約有38.1%的學生屬於記憶和依賴他人這一類型;而放棄型的學生面對數學學習則是採取放棄的取向,他們有較高的機率會表示「用抄得比較快」、「能不學就不學,不要學最好」以及「不會的就算了」,在本研究中此類學生約有7.7%左右,此類學生,應是最值得關懷的一個群體。進一步探討三種數學學習策略類型的學生在數學成就的表現情形,結果顯示,控制與精緻化型學生表現最好(M17.55),依次是記憶和依賴他人型(M14.53),而以放棄型(M11.70)最差,組別彼此之間的差異均達顯著,以數學學習策略類型來解釋數學成就變異的解釋力約為12.1%,顯示有中型的效果量。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經由潛在類別分析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策略組型具有其教育意涵,學習策略越為正向、有效的學生通常可以有較佳的成就表現,目前有超過五成的學生仍有較為正向的學習策略。然而,也有近四成的學生開始採用背誦記憶或者問同學的取向;相對於控制精緻化學生,他們的數學學習較為被動與消極,如何在教學中逐步引導他們願意思考、接受挑戰應是數學教師所需慎思與努力的方向。而已有近8%的學生開始放棄數學,不願意接受數學的學習挑戰,他們的數學成就表現相對薄弱,如何協助其認同數學價值、進而培養數學學習興趣應是補救教學中亟需努力的一環。
|
關鍵字: | 數學成就、數學學習策略、五年級 |
著作名稱: | Students’ Mathematical Literacy in Relation to Gender Diff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otiv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tyle |
年度: | 201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Purpose and Background: Prior research has discovered gender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which’s especially prominent in mathematical achievements (Else-Quest, Hyde, & Linn, 2010; Caporrimo, 1990). Although mixed results were reported about this phenomenon (e.g., Lindberg, Hyde, Petersen, &Linn, 2010), the explanations had mostly documented on two aspects: the relation of individual’s cognition and math ability (e.g., Krawec, Huang, Montague, Kressler, & Melia de Alba, 2013), and the influence of psychosocial variables, such as: math anxiety (Stoet, Bailey, Moore, &Geary, 2016), gender stereotype (Bieg, Goetz, Wolter, & Hall, 2015), and so on. Although the relation of problem-solving and math had been established, prior studies had mostly focused on researching problem-solving in the context of individuals’ cognition, such as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e.g., Kong & Orosco, 2016)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e.g.,Warli & Fadiana, 2015); little attention had been placed on problem-solving in the context of psychological propensity (e.g., problem-solving style). Thus,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d mathematical literacy in relation to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context of two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styles and motivation toward math.
On an attempt of measuring one’s problem-solving, Heppner and Petersen (1982) discovered that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problem-solving comprises three dimensions: problem-solving confidence, approach avoidance style, and personal control.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problem-solving styles in the context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following Heppner and Petersen (1982). Approach-avoidance style refers to one’s general tendency to approach or avoid problem-solving activities. It is believed that one who chooses to approach instead of avoiding a problem, will be more likely to solve problems successfully (e.g., Bloom & Broder, 1950). Therefore, the present study hypothesized that students’ tendency of avoiding or approaching the problem would influence their mathematical achievements.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 of problem-solving style and gender on mathematical literacy were also examined.
The other psychological variabl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was motivation, which was proposed by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Deci & Ryan, 1987) and had been frequently studied (e.g., Kriegbaum, Jansen,& Spinath, 2015). Two types of motivation were proposed in the SDT: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refers to doing something without external forces or pressure, whereas extrinsic motivation is forced, instrumental, and under pressure (Deci, Vallerand, Pelletier, & Ryan, 1991). Intrinsic motivation was found to surpass extrinsic motivation on predicting one’s academic achievement (Benware & Deci, 1984). Therefore, in the present study,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students with intrinsic motivation toward math would demonstrate better mathematical literacy comparing to those with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 and gender were also explored.
Method: The present study utilized secondary data collected by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for the study of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in the year of 2012. Survey questions of motivation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and mathematics interest) and problem-solving style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Data of 3037 U.S. students (female: 1530; male:1507) with mean age of 15.5 were included. The analysis used in this study was exploratory latent class analysis (ELCA). This approach was utilized to find out the classifications identified within “Motiv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tyles” based on students’ responses.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t-test, χ2 test, were performed post ELCA to further explore research hypotheses.
Results: The present results showed that, based on students’ responses and fit indicators, motivation was cl |
關鍵字: | mathematical literacy、motivation、problem-solving style |
著作名稱: | 韌性學生的閱讀習慣與樂趣之特徵探討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問題解決類型與問題解決表現之關聯性探討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五年級學生國語文與數學之學習策略與成就關聯探討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學生數學毅力潛在類別分析與數學素養關聯之探討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內外控與數學素養之關聯探討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學生家庭資源、藏書量與數學素養關聯探討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學生數學自我效能、學習動機類型與數學素養之關聯探討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學生數學表現歸因、自我效能與數學素養之關聯探討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素養、問題解決類型與數學學習策略之關聯性探討 |
年度: | 201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九、十年級學生數學自我效能、動機、學習策略與數學素養關聯性探討 |
年度: | 201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主觀規範與數學素養關聯性探討 |
年度: | 201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環境議題與科學素養的關聯探討-以PISA 2006為例 |
年度: | 201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學習取向與學習策略之潛在類別分析 |
年度: | 201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IMSS 2011臺灣八年級韌性學生科學情意特徵探討 |
年度: | 201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教師教學與師生關係對學生數學素養的解釋力探討-以PISA2012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韌性學生數學情意與成就關聯探討-以TIMSS 2011臺灣八年級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課後學習對於韌性學生數學素養解釋力探討-以PISA 2012臺灣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學習策略與數學素養關聯性探討:以PISA 2012臺灣學生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電腦化統計概念二階層診斷評量之發展與應用 |
年度: | 201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高中生統計素養、統計態度與統計焦慮之關聯性探討 |
年度: | 201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高中學生統計興趣與價值的潛在類別分析 研究。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學習策略與成就關聯之縱貫性研究。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幾何測驗試題難度認知成份分析之研究。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高中生統計圖表建構之素養暨錯誤 類型探討。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高中學生統計焦慮潛在類別的分析研究。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四年級不同數學成就學生 的閱讀能力和成就關聯之探討:以TIMSS 2011和PIRLS 2011臺灣資料為 例。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弱勢學生之閱讀策略與數學素養的關聯性探討。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八年級學生數學與科學之情意與成就 關聯趨勢探討:以TIMSS 2007、2011資料為例 。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閱讀策略對於臺灣九年級學生PISA數學素養解釋力之探討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科學態度與科學素養的關聯性探討:以2006臺灣PISA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不同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自信與成就關聯性之探討:以TIMSS 2007 資料為例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Relationship of Mathematics Ability and Achievement Emotions.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he Effects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on Taiwanese Fourth and Eighth Grader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Goal Orientation.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Opportunities to Learn: Reflection on Taiwanese Students’ Results of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Investiga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rade-Eight Students towards the Concept of Cross-Multiplication Method. |
年度: | 201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不同年級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意差異探討。發表於「2009原住民學生數理教育學術研討會」。台東:國立台東大學。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不同數學學習取向對八年級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生數學成就影響之探討。發表於「2009原住民學生數理教育學術研討會」。台東:國立台東大學。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不同家庭結構下原住民學生的數學成就與焦慮相關探討。發表於「2009年會暨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國中七、八年級學生在數學成就測驗的表現探討。發表於「2009年會暨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相同性質題目之難易度差異性探討。發表於「2009年會暨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高中職、不同性別下學生數學成就、數學焦慮、數學自我效能與數學素養相關之探討。發表於「2009年會暨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族群與城鄉變項對於國小三至六學生數學成就表現差異之探討。發表於「2009年會暨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六、七年級不同目標導向學生在數學成就表現比較之探討。發表於「第二十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不同性別高中職學生數學素養、焦慮、自我效能對成就影響之探討。發表於「第二十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補習教育對於城鄉學生數學焦慮及成就表現之差異探討。發表於「第二十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電腦化兒童數量直觀判斷測驗的發展與應用探討。論文發表於【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務】暨「第十八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長度估測表現之探討研究。論文發表於【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務】暨「第十八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強化數學溝通的教學對高年級學童數學成就及態度影響之探討。論文發表於【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務】暨「第十八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虛擬買賣、非買賣及真實買賣問題的表現比較探討。論文發表於【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務】暨「第十八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背景變項與數學喜愛對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數學成就表現的影響。論文發表「於2008年原住民學生數理教育學術研討會」~文化、科學、科技與學習的對話。 |
年度: | 200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原住民數學低落?: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在不同取向下的數學表現差異探討。論文發表「於2008年原住民學生數理教育學術研討會」~文化、科學、科技與學習的對話。 |
年度: | 2008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寫作對國小高年級數學學習影響之行動研究。論文發表於「第二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六、七年級數學學習成就測驗題庫建立暨數學成就比較之探討。論文發表於「第二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國小高年級數學成就題庫之建立與發展探討。論文發表於「第二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城鄉及學校型態對國一二學生數學成就影響之探討。論文發表於「第二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國小三年級學童在虛擬買賣、非買賣及真實買賣問題的表現比較探討。論文發表於「第二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強化國小學童估測能力教學效益初探。論文發表於「第二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電腦化數感動態評量之效益探討。論文發表於「國小數學認知與評量」研討會。 |
年度: | 2007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國小高年級電腦化數感評量的發展與學童數感特徵探討。論文發表於「2006年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6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現實教學紀錄」對於職前教師與在職教師的數學教學影響探討。論文發表於「運用科技增進數學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2005年學生數學成就之調查研究-預試經驗分享。彭森明(主持人)。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之建置。「學習、教學、與評量」國際研討會(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
年度: | 2005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以優質評量支持學生的認知與學習進展。論文發表於『新世紀的教學研究與方法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國小高年級電腦化數感動態評量發展之探討。收錄於台南師範學院主編,科技化測驗與能力指標評量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7-99)。 |
年度: | 2004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故事繪本創作應用在環境議題的教學評量之研究。論文發表於『2003 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從系統觀點探討科技創造的本質與創造歷程。論文發表於『2003 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 |
年度: | 200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電腦化數感動態評量的發展初探。 |
年度: | 200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學習歷程檔案評量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溝通能力之探討。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數學溝通檔案評量在國小高年級課室的發展與應用。論文發表於『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故事繪本教學應用在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中寮國小教師成長體為例。論文發表於『2002 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暨環境教育學會年會-新世紀海峽兩岸全民環境永續發展研討會』。 |
年度: | 200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動態評量AIMS 模式對國小學童光合作用概念發展效益之研究。論文發表於第五屆華人社會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國小高年級數學溝通檔案評量初探。論文發表於『第五屆華人社會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 |
年度: | 200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Adaptive Fuzzy Ontology for Student Assessment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Teachers’ Reflections on the Use of On-line Math Episodes Study |
年度: | 2010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