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南大學專任教師基本資料
姓名陳緯華
系所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校內分機909
EMAILsam080356@mail.nutn.edu.tw
辦公室文薈樓611室
網址 
專長/研究領域文化人類學
著作名稱:民間信仰與記憶政治:延平郡 王祠與國族認同建構
年度:2021
類別: 期刊論文 台灣社會學
摘要:民間信仰活動如何可能影響國家的國族建構行動?如何將民間信仰放入國族建構研究之中,以補充台灣當代國族認同的研究?本文以延平郡王祠所奉祀的鄭成功為例,從記憶政治的角度切入,以歷史敘事為焦點,討論民間信仰活動與國族建構之間的相互關係。從清代、日治、國民黨政府一直到民進黨政府,與鄭成功相關的歷史敘事,是歷代政權國族建構中的重要環節,而國家對鄭成功的敘事重構必須得到民間認同,需滿足國家封敕、生前義行與神蹟敘事等影響神明靈 力和正統性的三個要素,才能發揮預期的政治效果。台灣社會興起本土化浪潮後,古蹟地景作為全球化下的文化觀光產業,導致「壟斷地租」等資本主義商業邏輯開始涉入鄭成功的歷史敘事建構,而中共政權的力量也透過兩岸宗教交流與鄭成功文化節而進入台灣記憶政治的場域。本文描述了鄭成功作為台灣國族建構的關鍵性歷史人物,有關他的歷史敘事除了民間信仰本身之外,如何受到國家與文化經濟力量所影響。
關鍵字:國族建構、民間信仰、記憶政治、文化經濟
著作名稱:從墓碑來看「土著化」現象:清代以來臺灣社會祖籍認同的變化
年度:2017
類別: 期刊論文 民俗曲藝
摘要:作為一個漢人移民社會,臺灣社會中的大陸原鄉祖籍認同是否隨著時間而逐漸變淡?如果是,它是時間力量作用下的結果嗎?本文透過墓碑資料來探討臺灣社會的祖籍認同變遷,從而加入有關臺灣社會地緣認同變遷的討論,希望能在「土著化」、「孤魂在地化」等概念之外,為這個議題增加一些新的理解。漢人的喪葬習俗中習慣在墓碑的橫額刻上代表郡望或祖籍等的地名,走訪台灣各地墓區可以發現,許多的墓碑橫額上的內容已經以台灣地名取代了傳統的大陸地名,這似乎顯示了台灣社會日益本土化的趨勢。如果將此現象稱為「祖籍認同的本土化」,那麼這樣的趨勢從何時開始,影響這種變化趨勢的因素是什麼?本文指出祖籍認同的內涵是多層次的,「土著化」、「孤魂在地化」與「祖籍認同的本土化」這三種現象分別象徵了不同層次祖籍意識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日漸消褪,而本文所討論的「祖籍認同的本土化」趨勢始於日治時期,至今仍持續進行,過程中經歷了數次巨大的變動。而相對「時間」經常被視為是影響移民認同的重要因素,本文則指出「政治」在影響祖籍認同變遷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關鍵字:祖籍認同的本土化、本土化、墓碑、土著化、孤魂在地化
著作名稱:孤魂的在地化:有應公廟與台灣社會地緣意識之轉變
年度:2014
類別: 期刊論文 民俗曲藝
摘要:本文指出,從清代到當代,有應公廟經歷了兩次的轉型,第一次是孤魂的「在地化」,第二次是孤魂的「神格化」,這兩次轉型都反映了台灣社會重要的社會變遷,極具研究價值,而本文所討論的是第一次轉型。透過歷史資料的耙梳輔以田野資料的調查,本文首先從儀式象徵的轉變來定義有應公廟的轉型,指認出第一次轉型的存在。在對這些儀式象徵進行分析後,本文認為清代無祀祠祭祀的內涵比較以「可憫/撫慰」為特徵,日治之後的無祀祠祭祀則突出了「陰報/求應」的特色。這一轉變的關鍵在於清代無祀祠祭祀中的孤魂有著鮮明的「期望返鄉」的意象,而日治之後有應公廟中的孤魂則不再有這種返鄉意象,亦即相對而言日治後有應公廟所奉祀的孤魂具有「在地化」的特質,本文稱之為「孤魂的在地化」。本文認為孤魂的在地化現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值得我們加以探討,本文透過對儀式象徵的掌握來對此現象進行意義的詮釋,認為其背後所反映的是整體社會氛圍的轉變,進入日治之後人們不再感覺「社會上的其他人」有著明顯的以大陸祖籍為落葉歸根之處的返鄉意識。這代表了整體社會中人與地方之間關係的變化,是臺灣社會在地緣意識上的一個重要轉變。本文最後認為孤魂崇拜並非台灣獨有,不同地方漢人移民社會孤魂崇拜的不同發展,可能都反映了各地漢人移民社會特殊的社會結構與社會心理變遷,值得我們進行比較性研究。
關鍵字:有應公廟、孤魂崇拜、宗教變遷、地緣意識、在地化
著作名稱:從「大陳義胞」到「大陳人」:社會類屬的生成、轉變與意義
年度:2014
類別: 期刊論文 台灣社會學
摘要:本文以「類屬生成的辯證觀」為基礎,借用「社會類別化/群體認同化」這組分析性概念,討論歷史過程、文化與行動對於型塑身分認同的作用。本文首先說明1955年經由大陳撤退來台的大陳島居民,先是回應了國家賦予的「大陳義胞」這一類屬,呼應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國家戰爭體制,並在蔣中正生前與逝世後自發建立固定的「蔣公崇拜」儀式與象徵。接著解釋為何到1980年代後期,出現了大陳地區傳統信仰復興,以及「蔣公崇拜」至2000年開始退位的現象。此種象徵意義的轉變,對應於「大陳義胞」類別從公共領域逐漸淡出,被「大陳人」的群體稱謂所取代的過程。透過「蔣公」與「大陳神明」這兩個有集體象徵意義的符號,本文分析了不同身份類屬對大陳人所具有的生存利益、社會尊嚴與生命意義上的意義。本文認為國家具有建構社會類屬的主宰性力量,而人群則透過儀式以及符號進行認同的建構來面對它。身份認同是一個持續建構的過程,大陳人先是努力將這種外部類屬建構成為自我認同的一部份,接著隨著外部認同環境的變遷,在其本身特殊的生存條件下,透過宗教與社群的集體力持續發展與追尋其身份認同。
關鍵字:大陳義胞、身份認同、類別化、認同化、象徵
著作名稱:資本、國家與宗教:「場域」視角下的民間信仰變遷
年度:2012
類別: 期刊論文 台灣社會學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當代台灣民間信仰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目前有關民間信仰變遷的各種描述,背後都存在某種特定的界定民間信仰的方式。因為對民間信仰的界定不同,因此不同研究者所描述出來的變遷圖像便不同。本文嘗試嘗試以「場域」這個新的視角來理解與描述當代民間信仰變遷,並且透過「靈力生產」的觀點將考察的焦點放在場域對神明靈力的關注上。在布迪厄「場域」的視角下,民間信仰場域的變遷主要呈現為資本結構的改變。在傳統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與象徵資本之外,當代民間信仰場域出現了新型態的文化資本以及象徵資本,從而改變了場域的結構,也因而改變了當代民間信仰活動的面貌,使靈力生產模式從傳統的「自發型網絡模式」轉變為「建構型網絡模式」。而定義出新的資本類型的,則是擁有「元資本」的國家。經由對「靈力生產」這個概念的掌握,本文嘗試說明了民間信仰傳統的延續與變遷之間的關係。而透過布迪厄有關場域自主性的觀點,本文也提供了一種理解國家力量如何影響民間信仰的不同視角。最後本文透過對新資本之性質的掌握,也嘗試對去地域化、世俗化等民間信仰活動變遷做出初步的詮釋,希望這個視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這些現象。
關鍵字:資本、場域、國家、靈力生產、民間信仰
著作名稱: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9: 57-105。
年度:2008
類別: 期刊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馬祖列島的浮屍立廟研究--從馬港天后宮談起,與林美容合寫。台灣人類學刊6(1): 103-132。
年度:2008
類別: 期刊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婉飾、慣習與神蹟創造:現代性下的神如何不死?。台灣社會學15: 1-46。
年度:2008
類別: 期刊論文
摘要:
關鍵字:
著作名稱:「廟宇視角」下的「轄境」:從廟宇經營來看廟宇的地域性
年度:2017
類別: 期刊論文 新世紀宗教研究
摘要:傳統上廟宇與地域之間存在著重要的關係,這一關係被以「祭祀圈」概念來表達。隨著近年來許多研究者指出當代廟宇有去地域化的現象,使得「祭祀圈」這個概念似乎逐漸失去它在研究上的重要性。本文以台南市為例指出,雖然廟宇的信徒分佈範圍有去地域化的現象,然而即便在都市中,廟宇仍然擁有明確的轄境,顯示廟宇與地域之間仍然普遍存在某種關係。在當代「地域消解」的全球化時代中,這應該是值得關注的現象,有助於我們瞭解傳統文化如何在全球化時代中扮演特定的角色。本文認為祭祀圈概念仍然是一個有用的概念,只是需要針對當代社會變遷在內涵上做一些補充。本文指出祭祀圈概念被使用時大多是從「信徒視角」的角度出發,如果能從「廟宇視角」來看廟宇與地域的關係,將能夠對祭祀圈的內容進行有用的補充,使這個概念更能夠發揮其理論上的效用。本文資料顯示,從廟宇經營的角度來看,就宇宙觀與靈力觀的層次而言,廟宇會傾向於持續擁有轄境。而從現實的信徒分佈與財務結構來看,當代都市廟宇對轄境的依賴程度仍然非常高,這也使得廟宇傾向於持續經營其轄境。本文認為除了傳統的社會組織層次之外,如果能關注廟宇的經營發展這個層次,應該可以對祭祀圈概念內涵之充實有所助益。
關鍵字:祭祀圈、轄境、廟宇、去地域化
著作名稱:「靈力經濟」中的廟宇與社區:以台灣竹山紫南宮為例
年度:2015
類別: 期刊論文 歷史人類學學刊
摘要:許多廟宇逐漸朝「觀光型」廟宇的方向發展,是當代民間信仰中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這些廟宇是如何從一個傳統型的廟宇朝向新型態的廟宇發展?在這當中,傳統與現代之間有著甚麼樣的延續與轉變?而廟宇與社區之間的關係在這樣的發展中,又產生了甚麼樣的變化?本文以紫南宮為例,從「靈力經濟」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清代紫南宮因地處交通樞紐,因而能夠擁有由社會網絡構成的強大社會資本,並藉此來發展廟宇,但也隨著交通地位的喪失而失去原本的社會資本導致廟宇的衰落。1980年代起,紫南宮首先從傳統的再造開始,接著引入國家資源的幫助,再結合現代行銷技巧,從而超越了傳統對「社會資本」的依賴,逐漸建構出新的「文化資本」,使廟宇從傳統的「自發型」走向「建構型」靈力經濟,轉型成為一個觀光型的廟宇。並透過興盛的香火與豐厚的金錢回饋,重建原本已經瓦解的清代祭祀圈。
關鍵字:廟宇觀光、傳統的再造、社區營造、廟宇經營、靈力經濟
著作名稱:2016年台南震災的宗教活動
年度:2017
類別: 期刊論文 台灣文獻
摘要:2016年台南地震造成維冠大樓倒塌,除了救災行動之外,事件發生後隨即也展開一連串的宗教活動。這些活動大體可分為四階段、四類型,舉辦者與活動目的各不相同。本文對此次地震後的救災行動進行描述,尤其將重點放在這些宗教活動上。透過參與觀察、訪談與書面資料的收集,希望能夠為此次震災留下可供後續學者研究參考之用的田野資料。從本文描述中可以瞭解,除了官方的救援行動之外,民間的救援行動也非常熱烈,其中宗教團體的身影與活動尤其明顯。這些宗教活動向我們提示了一個現象,地震所帶來的並不只是客觀的生命與財產損失,也不只是心理學上的心理創傷。在特定宗教觀的詮釋下,地震也對地方帶來了生命財產之外的傷害。
關鍵字:維冠大樓、台南震災、儀式、大灣天公廟、大灣廣護宮
著作名稱:民間信仰中的傳統與現代交融:以台南為例的初探
年度:2012
類別: 會議論文
摘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