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名稱: | 楊雅惠編著,施懿琳、王小琳、王建國特稿,臺灣海洋文學(第五章日治時期海洋文學 第二節 日治時期新文學中的海洋書寫)頁102-120 |
年度: | 2012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臺島四面臨海,考掘臺灣海洋文學的發展,不難發現其「重層」的波紋。
17世紀初──1602年,有兩件事與臺灣密切相關,值得我們留意,一是聯合東印度公司(V.O.C.)成立,臺灣因位居重要貿易的網絡節點上,故後來更讓臺灣加速參與大航海時代的行列;另一則是該年末,陳第隨沈有容來臺勦倭而於翌年寫下〈東番記〉──此係明季中土人士首度親臨臺灣者,較諸荷人來臺早了二十餘年,文稱:「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海島中」,對於臺灣西南沿海地理之考察,與原住生活俗習慣的記載,皆堪稱詳實,文末「野史氏曰:異哉東番!」的稱頌,更對此之民風淳樸記憶深刻,然而,稍令人遺憾的是,陳第「恐淳朴日散矣」竟一語成讖;而這恐怕與荷蘭社商制度脫離不了關係。無論如何,臺灣「終於」在中國掃蕩倭寇與荷蘭重商主義的推波助瀾下,浮出世界地表。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封德屏總策畫、林淇漾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9 柏楊(不安於室:論柏楊囚室之寫作場域及獄中詩、詞作品之時空觀)頁367-396 |
年度: | 2012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就柏楊個人及整個台灣獄中文學史而言,《柏楊詩》皆有其重要之意義。《柏楊詩》雖文體上係屬傳統詩詞,然其不論在囚室之場域寫作及時空觀上,皆有其獨特性而異於彼者。在時間觀上,其明顯繼承中國詩歌傳統上之以「秋」為主並擴及具有同源性結構之「黃昏」時間意識;在空間觀上,緣於囚房的污穢燥熱或逼仄壓迫,而遙契自日治時期以來台灣古典獄中文學以「夏」之苦熱為主之書寫系統。總體而言,《柏楊詩》之書寫及其出版本身,其實已然呈現其咽喉雖被利刃抵住卻仍選擇持續發聲之積極性--這也是所有獄中文學書寫的普遍原型。而在內容上,其由條陳過去歷史沉冤之小傳統,以至於以夢為中介而倒轉現實之時空,也甚具意義。然而,在其遭囚的過程中--或在入監後抑制時間繼續向前流動,或在其極度個人之精神空間上不斷織夢,卻也不免因失去集體記憶而多有自囚之成份。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百年牢騷:台灣政治監獄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二○○六年七月。 |
年度: | 2006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原係「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一九九八年六月;論文出版,編入「第八屆南台灣叢書--台南市作家作品集」,台南市,台南市立圖書館,二○○二年十二月。 |
年度: | 2002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一九九八年六月。 |
年度: | 1998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張清榮主編,監獄與自由(抒情、敘事與反思──一九八○年代以降臺灣現代政治監獄詩作論析)頁231-266。 |
年度: | 2012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本文主要透過考察、論析一九八○年代以降之政治犯 / 良心犯所寫就之政治監獄詩作。某種程度而言,此間政治犯因政治監獄而與文學結緣或結緣更深,而其詩作中,更多言及寫詩對個人的意義及其重要性。此間詩作實可填補一九五○年代中期以迄一九八○年代政治文學之空白,或者,值彼政治犯(重新)書寫,其心靈才獲得真正的釋放──而政治文學始有另一種或其他可能性;不唯如此,其詩作也與一九八○年代其他政治詩作稍有不同──肇因於美麗島事件及一連串政治事件的影響,而造成政治 / 監獄文學的迅速崛起、發展,雖然並沒有產生一波名為美麗島文學的風潮,然仍有因美麗島事件入獄之紀萬生留下政治監獄詩作,在其詩作中,可以看出美麗島事件已成為臺灣由嚴酷寒冬轉向春暖花開此重要歷史時刻的隱喻;又,緣於政治犯 / 良心犯繫獄時間之遠近、長短與大、小牢寫作場域之殊異,紀萬生、溫瑞安詩作明顯呈現抒情與敘事,而施明正、柯旗化與曹開詩作,雖不乏抒情與敘事,然多有反思之傾向;唯不論何者,抒情、敘事與反思三者正交織 / 形構「政治監獄」──作為一種話語與欲望對象(個人 / 集體政治(潛)意識)之可能。此中,除了小牢的面貌外,更不乏有小牢與大牢的相互重影;而諸政治犯詩作中,更可見其有某種程度上的普遍性,如其意象相近、相似或具有發展性──這種互文性(intertextaulity),毋寧肇因於深刻的政治監獄體驗,也顯見其非只是個人式的喃喃自語。不論如何,彼積極轉化政治監獄創傷,尤其,當政治文學風潮過後,仍孜孜矻矻寫作、出版,更可證實其療治之意義。 |
關鍵字: | 美麗島事件、政治文學、監獄文學、政治犯、政治詩、監獄 |
著作名稱: | 風景與心境的鏡像:日據時期新詩中的海洋書寫──以林修二之詩為例 |
年度: | 2011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本文主要著眼於台灣古典與現代海洋文學書寫之變異。首先,以日據時期新舊文學作品中頗具代表性之「黑潮」為考察對象。倘若古典(舊)黑潮是封建體制下的產物,則現代(新)黑潮則頗為貼近新時代的脈動──「黑潮」書寫正標誌著本島新時代的風景:從面對裨海轉而面對太平洋──重新面對世界,且對於本島新知識份子而言,順著黑潮的洋流,亦得以流向新殖民母國的中心與進入世界新體系;而且,「黑潮」的書寫,大抵先流向高緯度的日本(順流),再逆溯至低緯度的南洋(逆流),而其時間之分野則明顯與皇民化運動、大東亞共榮圈有關。現代海洋文學可謂有了新的語言與新的美學根據。其次,林修二因留學與養病的關係,時常往返於臺灣與日本之間,而有為數甚多之海洋詩作;本文分別由「海洋風景」與「風景心境」兩個層面來論析其詩作,其中,前者依「我」之是否介入,再細分為「純然的風景」與「介入的風景」,而「風景心境:自我的發現」則是在風景中發現主體的存在。 |
關鍵字: | 林修二、海洋文學、風景、黑潮、大東亞共榮圈 |
著作名稱: | 〈逆讀《家變》:論《家變》之逆寫形式、逆倫嘲諷及逆語戲擬〉,載於《第九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南市,台南市立圖書館,頁420-460。 |
年度: | 2003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施士洁《後蘇龕詩鈔》之鄉愁書寫〉,載於2002秋季號《文學台灣》43期,高雄市,文學台灣雜誌社,頁244-274。 |
年度: | 2002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王白淵的荊棘之道及其《荊棘的道路》〉,載於台南市立圖書館編印,《第八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南市,台南市立圖書館,頁446-505。 |
年度: | 2002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呂赫若〈清秋〉的再詮釋(上)〉,載於2001秋季號《文學台灣》39期,高雄市,文學台灣雜誌社,頁242-260。 |
年度: | 2001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呂赫若〈清秋〉的再詮釋(下)〉,載於2001冬季號《文學台灣》40期,高雄市,文學台灣雜誌社,頁146-171。 |
年度: | 2001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呂赫若小說〈清秋〉的再詮釋〉,載於《第五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南市,台南市立文化中心,頁230-273。 |
年度: | 1996 |
類別: |
期刊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政治書寫與歷史衍異──清代臺灣寧靖王與五妃題詠現象及其詩作論析 |
年度: | 2013 |
類別: |
期刊論文
漢學研究
|
摘要: | 明末,寧靖王避亂來臺,其完髮自縊之際,亦已譜就一段媵妾以身殉節的淒美故事,後亦衍為歷代詩人不絕如縷題詠寧靖王及五妃詩,此中,清朝雖作為其繼起對立的政體,然不論宦遊來臺抑或本地詩人皆對其著墨甚深,亦洵臺灣古典文學史上極為殊異之現象。今先將追溯其故事原型(史),而以清際所出現相關詩作為探究對象(詩),凸顯其接受與詮釋的關係,再以寧靖王及五妃題詠詩作「並觀」之方式,各別爬梳詩人寫作該詩之年代、原因、在地與否、任職所在……等相關語境,辨析其背後所可能存在「詠史」、「遊歷」……等不同目的,復以歷時性為一維度,除考察其詩質量之分/合變化而提出相應解釋外,亦將探索其寫作技巧及其背後所可能蘊含意識型態的變化。 |
關鍵字: | 清代、寧靖王、五妃、絕命詞、方志 |
著作名稱: | 風景與心境的鏡像:日據時期新詩中的海洋書寫──以林修二之詩為例 |
年度: | 2011 |
類別: |
期刊論文
文與哲
|
摘要: | 本文主要著眼於台灣古典與現代海洋文學書寫之變異。首先,以日據時期新舊文學作品中頗具代表性之「黑潮」為考察對象。倘若古典(舊)黑潮是封建體制下的產物,則現代(新)黑潮則頗為貼近新時代的脈動──「黑潮」書寫正標誌著本島新時代的風景:從面對裨海轉而面對太平洋──重新面對世界,且對於本島新知識份子而言,順著黑潮的洋流,亦得以流向新殖民母國的中心與進入世界新體系;而且,「黑潮」的書寫,大抵先流向高緯度的日本(順流),再逆溯至低緯度的南洋(逆流),而其時間之分野則明顯與皇民化運動、大東亞共榮圈有關。現代海洋文學可謂有了新的語言與新的美學根據。其次,林修二因留學與養病的關係,時常往返於臺灣與日本之間,而有為數甚多之海洋詩作;本文分別由「海洋風景」與「風景心境」兩個層面來論析其詩作,其中,前者依「我」之是否介入,再細分為「純然的風景」與「介入的風景」,而「風景心境:自我的發現」則是在風景中發現主體的存在。 |
關鍵字: | 林修二、海洋文學、風景、黑潮、大東亞共榮圈 |
著作名稱: | 從康熙南巡到季麒光宦遊--論清初臺灣園林/寓望園〈書齋八景〉之書寫語境 |
年度: | 2020 |
類別: |
期刊論文
文與哲
|
摘要: | 康熙二十三年(1684),臺灣正式納入清帝國版圖。季麒光(1634-1702),
江蘇無錫人,來臺擔任首任諸羅縣令,留下具有濃厚江南韻味的園林書寫,其中,
〈寓望園/書齋八景〉詩堪稱〈臺灣八景〉詩之濫觴:本文揭櫫季麒光宦臺遊覽
/視察路線及其〈寓望園記〉、〈書齋八景〉書寫,正分別構成後來〈臺灣八景〉
之外緣與內因,而前此與稍後亦是康熙首度及二度南巡、駐蹕於江南園林中,且
題詠不輟的時刻。凡此,康熙南巡與季麒光宦遊,正是清初兩條不約而同通往江
南園林的重要途徑。某種程度而言,江南的中國園林及江南之南的臺灣園林皆經
歷「春風又綠江南岸」——由「殘山剩水」轉變成為「青山綠水」的過程,而其
如何藉由實際舉措與書寫產生此番變貌,又,中國江南園林帝景與臺灣江南園林
地景之間,究竟生發何種微妙的語境與可能的辯證關係,甚或產生共同構築大清
帝國新秩序的嶄新詮釋空間,皆為本文探索與掘發之重點。 |
關鍵字: | 康熙南巡、季麒光、宦遊、臺灣八景、書齋八景、江南園林 |
著作名稱: | 論沈光文與季麒光之交遊--以東吟社為主要場域 |
年度: | 2020 |
類別: |
期刊論文
成大中文學報
|
摘要: | 永曆5年( 1651),沈光文 1612-1688)舉家挈舟由金門赴泉州,至海口圍頭
洋,遇颶風漂洋過海來到斯島。康熙 23年( 1684),季麒光 1634-1702)來臺擔任
首任諸羅縣令,登岸就館後,沈氏即投刺謁見並出詩相示,二人傾蓋定交,此後,
交遊唱和不輟,共同組成臺灣第一個詩社「東吟社」,戮力推展文風,對後來文學的
發展影響極為深遠。本文將審視沈光文〈東吟社序〉,並探求其「歸于聖代」之心境
轉變,尤其,透過與季麒光〈《東吟詩》敘〉的相互對話,配合二人相關詩文,以期
完整呈現東吟雅集的面貌,同時顯豁東吟社對二人交遊所具有「承先啟後」關鍵轉
折的意義:一方面,東吟社在二人主持下誕生,另一方面,東吟社也裨益二人日後
再轉成私下交遊,進而闡發其在臺灣詩學/文學史上的時代意義。 |
關鍵字: | 沈光文、季麒光、東吟社、雅集、孟嘉落帽 |
著作名稱: | 〈權力話語與歷史書寫──論清代「寧靖王與五妃」故事形態、題詠典律及其機制〉 |
年度: | 2018 |
類別: |
期刊論文
載於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
摘要: | 本文主要探索「寧靖王與五妃」故事形態,並尋繹清代寧靖王與五妃題詠典律化背後之機制,尤其,五妃題詠最終如何凌駕寧靖王題詠。一方面,審視歷來官方與非官方兩大文獻系統記載寧靖王與其五位妾媵的故事形態,發現官方系統顯然享有較高的能見度及較大的文化權力,尤其甚者,在文學史尚未發達的年代裡,方志本身蘊含濃厚官方意識形態,且具有一定的文學傳播功能與影響機制,另一方面,則藉由官方系統──臺灣諸方志考察題詠典律話語,發現影響題詠典律的因素有二:一為表層現象/機制為歷來臺灣方志/清一統志(臺灣府)之纂修及其一再著錄相關題詠詩作,二為內在深層/機制則為朱一貴事件;前此,王禮主修、陳文達編纂《臺灣縣志》已可稍見五妃題詠漸有超越寧靖王題詠之端倪,之後,范咸編纂《重修臺灣府志》乃更加深其典範性意義,此中,又以陳元圖〈明寧靖王傳〉透過《范志》之增刪編纂為然,尤有甚者,六十七與范咸更為五妃修墓立碑,並留下頗具示範性之題詠詩作。不久,臺灣知縣魯鼎梅又重修五妃墓,其後,鄧傳安也為五妃墓倡設義田,俾利「永續經營」,凡此,皆可見其「官方製作」之痕跡。 |
關鍵字: | 寧靖王 五妃 朱一貴事件 方志 典律 |
著作名稱: | 非常與日常:論季麒光與沈光文交遊始末——以東吟社之前、後時間為主要場域 |
年度: | 2023 |
類別: |
期刊論文
文與哲
|
摘要: | 永曆五年(1651),明末遺老沈光文(1612-1688)買舟途經海口圍頭洋,因遇颶漂流來臺,先後歷經荷蘭、明鄭及清代等政治權力的更迭,而在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晚年生活發生極大變化。康熙二十三年(1684)仲冬,季麒光(1634-1702)來臺任首任諸羅縣令,就館之後,沈光文即來刺謁――11 月9 日晚,二人初晤於天妃神宮,若鍼投芥:「先生誦我江南詞,我讀先生海外稿」,此後,往來密切、唱和不輟,翌年,並共同成立臺灣第一個詩社「福臺閒詠」/「東吟社」,戮力推展文風,洵為臺灣文學史上之佳話。尤其,季麒光稱:「從來臺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矣;臺灣無文也,斯菴來而又始有文矣」,沈光文則云:「余素承先生以余為海外一人,余亦以先生為海外知己」,二人惺惺相惜之情,由此可見一斑。本文希冀另闢蹊徑/新徑――運用「新眼光」、「新材料」與「新方法」:將以往研究視域與焦點從沈光文其人其作,進一步調整成為季麒光對沈光文的接受與詮釋上,同時探索及呈現以下兩點具有「互文見義」與「相互證成」的內容:其一、「非常」:季、沈二人之初識、〈沈光文傳〉立傳經過及其相關內容:來臺確切時間、應召與否及其形象書寫;其二、「日常」:以東吟社前、後時間為主,考察二人詩文往來倡詶情形,同時勾勒季麒光來臺宦情與沈光文晚年生活面貌。 |
關鍵字: | 季麒光、沈光文、東吟社、諸羅縣、蓉洲詩稿、宦遊 |
著作名稱: | 論沈光文與季麒光之交遊--以東吟社為主要場域 |
年度: | 201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永曆5年(1651),沈光文(1612-1688)舉家挈舟由金門赴泉州,至海口圍頭洋,遇颶風漂洋過海來到斯島。康熙23年,季麒光(1634-1702)來臺任首任諸羅縣令,登岸就館後,沈氏即投刺謁見,二人傾蓋定交,此後,交遊唱和不輟,並共同組成臺灣第一個詩社「東吟社」,戮力推展文風,對後來文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本文將深入探討沈光文〈東吟社序〉,並探求其「歸于聖代」之心境轉變,尤其,透過與季麒光新出土文獻(如〈《東吟詩》敘〉)的相互對話,並配合二人相關詩文,期能完整呈現東吟雅集的面貌,並顯豁東吟社對二人交遊具有「承先啟後」關鍵性轉折的意義:一方面,東吟社在二人主持下誕生,另一方面,東吟社也裨益二人日後再轉成私下交遊,進而闡發其在臺灣詩學 / 文學史上的時代意義。 |
關鍵字: | 沈光文、季麒光、東吟社、雅集、孟嘉落帽 |
著作名稱: | 「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清代臺灣方志(清一統志(臺灣府))纂修與朱一貴事件所形塑之寧靖王與五妃題詠典律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本文主要尋繹清代寧靖王與五妃題詠典律化背後的機制,藉由考察清代臺灣諸方志以為其可分為外顯性及隱藏性兩方面言之。前者為諸方志之編纂及一再著錄相關題詠詩作,後者則為朱一貴事件──此明顯造成五妃題詠漸有凌駕寧靖王題詠之態勢;此前,王禮主修、陳文達編纂《臺灣縣志》已可稍見端倪,此後,范咸編纂《重修臺灣府志》乃深具典範性意義,此間,陳元圖〈明寧靖王傳〉透過《范志》增刪編纂,更加確立其具有典範性的意義與價值,不唯如此,六十七與范咸更為五妃修墓立碑,並留下頗具示範性之題詠詩作,其後,鄧傳安也為五妃墓倡設義田,俾利「永續經營」;凡此,皆可謂「官方製作」。
又,方志蘊含濃厚官方意識形態,也是文學正典生成的重要因素,某種程度而言,寧靖王與五妃其人其事乃具有社會教化典範之意義,故其題詠更容易依附方志而衍成文學典律──唯此乃兩次 / 兩種題詠典律既合力又角力的聯集與競逐。
|
關鍵字: | 寧靖王 朱術桂 五妃 朱一貴事件 方志 典律 |
著作名稱: | 抒情、敘事與反思──一九八○年代以降臺灣現代政治監獄詩作論析 |
年度: | 2011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本文主要透過考察、論析一九八○年代以降之政治犯 / 良心犯所寫就之政治監獄詩作。某種程度而言,此間政治犯因政治監獄而與文學結緣或結緣更深,而其詩作中,更多言及寫詩對個人的意義及其重要性。此間詩作實可填補一九五○年代中期以迄一九八○年代政治文學之空白,或者,值彼政治犯(重新)書寫,其心靈才獲得真正的釋放──而政治文學始有另一種或其他可能性;不唯如此,其詩作也與一九八○年代其他政治詩作稍有不同──肇因於美麗島事件及一連串政治事件的影響,而造成政治 / 監獄文學的迅速崛起、發展,雖然並沒有產生一波名為美麗島文學的風潮,然仍有因美麗島事件入獄之紀萬生留下政治監獄詩作,在其詩作中,可以看出美麗島事件已成為臺灣由嚴酷寒冬轉向春暖花開此重要歷史時刻的隱喻;又,緣於政治犯 / 良心犯繫獄時間之遠近、長短與大、小牢寫作場域之殊異,紀萬生、溫瑞安詩作明顯呈現抒情與敘事,而施明正、柯旗化與曹開詩作,雖不乏抒情與敘事,然多有反思之傾向;唯不論何者,抒情、敘事與反思三者正交織 / 形構「政治監獄」──作為一種話語與欲望對象(個人 / 集體政治(潛)意識)之可能。此中,除了小牢的面貌外,更不乏有小牢與大牢的相互重影;而諸政治犯詩作中,更可見其有某種程度上的普遍性,如其意象相近、相似或具有發展性──這種互文性(intertextaulity),毋寧肇因於深刻的政治監獄體驗,也顯見其非只是個人式的喃喃自語。不論如何,彼積極轉化政治監獄創傷,尤其,當政治文學風潮過後,仍孜孜矻矻寫作、出版,更可證實其療治之意義。 |
關鍵字: | 美麗島事件、政治文學、監獄文學、政治犯、政治詩、監獄 |
著作名稱: | 風景與心境的鏡像:日據時期新詩中的海洋書寫──以林修二之詩
為例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本文主要著眼於台灣古典與現代海洋文學書寫之變異。首先,以日據時期新舊文學作品中頗具代表性之「黑潮」為考察對象。倘若古典(舊)黑潮是封建體制下的產物,則現代(新)黑潮則頗為貼近新時代的脈動──「黑潮」書寫正標誌著本島新時代的風景:從面對裨海轉而面對太平洋──重新面對世界,且對於本島新知識份子而言,順著黑潮的洋流,亦得以流向新殖民母國的中心與進入世界新體系;而且,「黑潮」的書寫,大抵先流向高緯度的日本(順流),再逆溯至低緯度的南洋(逆流),而其時間之分野則明顯與皇民化運動、大東亞共榮圈有關。現代海洋文學可謂有了新的語言與新的美學根據。其次,林修二因留學與養病的關係,時常往返於臺灣與日本之間,而有為數甚多之海洋詩作;本文分別由「海洋風景」與「風景心境」兩個層面來論析其詩作,其中,前者依「我」之是否介入,再細分為「純然的風景」與「介入的風景」,而「風景心境:自我的發現」則是在風景中發現主體的存在。 |
關鍵字: | 林修二、海洋文學、風景、黑潮、大東亞共榮圈 |
著作名稱: | 政治書寫與歷史衍異清代臺灣寧靖王與五妃題詠現象及其詩作論
析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臺灣政治監獄文學研究以一九二三年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贈答唱和」詩詞之互文性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主辦,第三屆「思維與創作」學術研討會,頁171-213。 |
年度: | 2009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
關鍵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