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名稱: | 魏晉南北朝道教語言思維探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
年度: | 2010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魏晉南北朝道教對語言各種層面的思考,除了分析歸納道教學者如何審視語言,也勘驗道教內部的語言現象,並將之與宇宙論、工夫論、身心觀與救度實踐相照看,嘗試呈現此一知識體系中,多種無法被「言意之辨」這個時代命題所涵蓋的獨特觀念。全文將各道派涉及語言的記載集中並梳理,可以發現「能否把握終極真際」乃是他們投以最多心力、陳述談議的焦點;另外,對語言如何運作、怎樣藉語言來操控現實情勢等,亦有深入的見解。
第一章「緒論:言意之辨以外」,旨在呈示本篇論文的研究重心與思考進程,並簡扼地評介前人相關研究的成果,同時對各章節的討論方式作必要的說明。
第二章「崇抑之間──魏晉南北朝道教思想下的語言效能」,詳細考察魏晉南北朝道教學者如何界定語言文字與「道」、「意」及外物之間的關係,以「離言─寄言─因言」及「天文-地文-人文」兩個觀念模型作為基礎,論述當時道教學者如何在儒學、玄學、佛學的影響下開展出他們獨特的語言思維,並依此建構起一套井然有序的宇宙圖式。
第三章「本與跡的距離──魏晉南北朝道教認知下的詮釋與翻譯」,企圖觀察道教學者如何思索仰賴語言而成的詮釋與翻譯行為,從意義的生產與失落來分析詮譯所包含的時空性、詮譯之範圍廣狹及位階高低,從而說明「閱讀即修行」之思想理路乃貫穿了整個道教。
第四章「語言的病癥、病癥的語言──魏晉南北朝道教的身體論述」的研究取徑有二,一是稽查魏晉南北朝道教學者以什麼樣的辭彙對身體進行描繪,以語言的角度重新講解精、氣、神之締結離散;二則著眼於道教學者習慣以身體為喻、以身體篩濾各種事件、以身體作為搭建場景之素材的獨特論述方式,據此展現他們如何思索國家和社會、災難與救贖。
第五章「神話與神學的糾繆──魏晉南北朝道教的辯訴型態」,重點擺放在討論道教傳授義理時所使用的解說款式,包括問答體、譬喻或悖論等,這些手法屈折地反映了道教學者認定人間界的語言應該被鑄鑠成何種樣貌,才能比較精確地穿透宇宙之奧秘。
第六章「諸神的對諍──佛道兩教的雙向附歸及排闥」處理佛教與道教如何互相提借對方的辭彙及概念,再將之編納為自己思想資源的一部份,因而產生了華梵會通的盛況,然這盛況的底層卻埋藏著更深沉的動機,語言文字遂成為奪移權力的場域。
第七章「結論」,總覽本文的主要論證並給予全盤的匯整,對正文無法容受的問題亦稍作解釋。
|
關鍵字: | 語言觀 道教 詮釋 翻譯 文字 |
著作名稱: | 兩漢時代靈冥世界觀探究,文津出版社 |
年度: | 2006 |
類別: |
學術專書
|
摘要: | 早於先秦時代,初民就已開始思索生命歸屬的問題,至兩漢大抵確立了死後世界的形象,為失去肉體憑藉的靈魂,提供了新的回返之地。本書試圖由兩漢冥界稱謂、結構、性質演變等,探討其間所蘊涵的社會與思想意義,並離析生死二境之辯證關係,尋繹人鬼交流的理論依據。 |
關鍵字: | 兩漢時代 冥界 陰陽 靈魂 神話 |
著作名稱: | 書評──《揚雄與漢代經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12年12月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期刊論文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
摘要: | 本文針對大陸學者解麗霞《揚雄與漢代經學》一書提出評論,分析此作在學術研究上的貢獻及問題。相較於過去學者大都從「作」這一層面來思索揚雄的撰著,作者解麗霞則站在「述」的基點,將之重新放置於漢代經學脈動的宏大敘事場景中,精細地說明揚雄在經學建構、經學轉向裏的特殊地位,並強調他獨立於官方經學傳承譜系之外的意義。從「作」到「述」的轉折,除了突顯《太玄》、《法言》溶蝕了文類邊界,並造成揚雄思想由子學向經學的位移,更是對他在中國學術史之價值的重估。作者沿著古代學者維護揚雄的敘述策略,以新的論證語言把揚雄之撰著與漢代經學的關聯推衍至極限,將揚雄的模仿詮釋為一種解經模態,認為他規劃出極為大膽先進且充滿巧思的演繹形式,連帶地傳達了自己有別於眾人的閱後經驗,也對徐復觀、馮友蘭等學者的觀點作了調整。作者盡力避免將漢代經學描繪成二元對立的空間範疇,企圖呈現一種容許協調、承認遊移的拓樸觀,同時透過揚雄的個人思想,來再現漢代今古文經學的起落迴圜,又藉由漢代今古文經學之間的拉鋸變換,來印應揚雄不斷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的歷程,此種操作使其存在及撰著出現的時機都充滿強烈的象徵性。然而,作者將揚雄的作品直接等同於注、疏、箋、正義等體例,即是在中國古代詮釋史裏突然插進一種前所未見的揭闡形式,衝撞了人們長久以來的認知,也可能成為它論述上的致命傷。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跨越徵聖與宗經的門檻──從《論衡》之歷史意識論王充的書寫概念,《政大中文學報》,2012年12月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期刊論文
《政大中文學報》
|
摘要: | 東漢思想家王充所撰作的《論衡》,在歷代獲得的評價十分歧異,原因之一為全書各篇章呈現出來的觀點與立場看似相互牴觸,批判的力度亦時強時弱。過去的研究者曾由時代的限制、個人品德的缺陷或王充的知識特質等不同面向,來闡述《論衡》內部的衝突,本文則嘗試說明,《論衡》各種見解之間其實貫穿著一致的精神底蘊,那是將主要讀者群設置於遙遠的未來,一再以後世的視角審鑑前朝與當代圖像的待考掘史觀。此種獨特的歷史觀使王充特別強調「古」與「今」的對峙關係,尤其憂慮「經」、「聖」對兩漢之新典範所產生的排擠效應。因為如此,「書寫」被形塑成帶有顛覆意義的創造行為,是用來和傳統相頡頏的利器,並且具備了兩種極端的走向,其一為迫切而充滿反抗意識的詮釋概念,另一為以歷史作為陌生化之條件,藉著時間的延遲來取代藝術手法的美學策略。王充藉由一己的書寫展現了書寫的革命性,向眾人證明透過後世源湧不斷的文字,確實可以沖移經典那堅若磐石的穩固地位,從古聖先賢手中掙得、甚或竊得關於各種事象及哲思之發言籌碼;他重新釐測了經典和讀者間的距離,強調書面語言與日常語言毋需界分,以時空及視域的遞嬗,來取代人為的經營與設計所造成的藝術效果。整體而言,王充以五經為原點,為人們指引出迥異於過去的觀閱位置,《論衡》所展開的疑聖、疑經行為,其實就是對整體歷史的提問。 |
關鍵字: | |
著作名稱: | 從「即物」到「極物」──郭象《莊子注》之語言思維及其表詮型態 |
年度: | 2019 |
類別: |
期刊論文
《漢學研究》
|
摘要: | 元康時期玄學家郭象,在融攝了過去各種注《莊》的觀點之後,以「適性逍遙」、「獨化」等概念鋪演其獨特的視野,對於「遊外冥內」、「迹本合一」之渾然境界的闡述,更將玄學的發展推向另一層高峰。本篇論文嘗試釐清郭象如何為語言賦予新的價值,說明他在改變「無」之內涵的同時,也連帶改變了「言」與「意」、「名」與「實」之間的關係,由本/末、精/粗難以對應的縱向坎陷,轉為強調「以此明彼」之橫向再現的困窘。透過郭象混淆主客的詮釋方法及極度簡約的論證模式,挖掘他如何思索語言效度、用言立場等議題,進一步推判郭象所定義的「卮言」、「應言」或「謹言」,均與體道者願與人間世溝通的心念相勾連,他對語言的觀照已經超越了否定性的懷疑,由不斷卸除表達形式的磨滅之路再度繞回,在承認「忘言」為個人修養之方的前提下,將語言妥適地放入自己的思想體系中,從而給予聖者發聲的正當性,並找到一個安頓經典的位置。 |
關鍵字: | 語言觀 表述 詮釋 再現 悖論 |
著作名稱: | 話語招魂術裏的雙重性格 --揚雄之書寫模式及其經典觀析探 |
年度: | 2016 |
類別: |
期刊論文
《漢學研究》
|
摘要: | 西漢思想家揚雄展開書寫時,往往依傍著古聖前賢既定的言說軌跡來進行,造成其撰著在「作」與「述」、經與傳、摹擬與創新等定位之際擺盪不已,難以斷然歸類,更引發了歷代學者的質疑。本篇論文嘗試說明,揚雄此種書寫模式乃源於其思想內具的特殊傾向,他格外注重概念與概念的連緜糾結,儘量從表面上看似分立的範疇裏推求出互融互攝的關係,是故揚雄的宇宙論、歷史意識,皆呈現一種曖昧的雙重性格,因而促成文類邊界的消蝕,也影響了他對「經典」的理解。據此再進一步說明,揚雄認知下的閱讀和書寫,並非僅止於文字訊息的交流,更是主體精神境界的外顯,是與身心修養緊密相聯的活動;經由這層認知,揚雄將「充份的陌生化」作為自己遵循的美學規範,強調理想作者必須透過艱澀的形式來表達所欲闡發的意義,進而導出他對讀者的要求及期待。 |
關鍵字: | 書寫 經典 歷史意識 摹仿 陌生化 |
著作名稱: | 書寫與觀閱的倫理──李漁戲曲結構論對作者及接受者之界域的探討,《第六屆思維與創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李漁《閒情偶寄》一書於詞曲部>提出的「結構」七款,有系統地整飭了關於創作的各種法則,為其戲劇思想的重要樞紐。然而文中「結構」指涉的內容,與現代語言裏所謂「結構」並不完全等同,和現代戲劇理論之定義也有一定的差異,是故透過對「結構」的釐清,可以更深入地瞭解李漁文學與藝術的維度。除此之外,「結構」七款兼顧了作者與接受者雙方的立場,認為兩種身份都應恪守各自的規範,無論書寫或觀閱,皆有不可逾越的界線,這種觀點出自李漁對作者和接受者的期待,但也為雙方接觸戲劇的過程設立了限制。
本篇論文嘗試重新審鑑「結構」的寓涵,說明它呈演出內在的創作法理,不僅是提攝作品之完整面貌的隱性動力,更是跨越了創作時空與書寫形式的基礎概念,具有極為明顯的通則性質。循此路徑往前探索,可以發現李漁給予作者一個消極、隱沒的教化位置,希望文學能夠依循公共領域的標準來展開對社會的引導;同時,李漁也為作者指出切確的邊際,要求戲劇必須依違著現實世界來砌築文本的世界,而創作時則該處於既投身且遊離的遷動狀態,藉以獲得趨近圓備的複合性視域,能夠準確地檢驗劇本是否滿足公眾的需求。從接受者的角度來看,李漁側重拆除既定知識對閱覽產生的障礙,並指導讀者與觀眾掌握虛/實、記憶/遺忘在文本內部的雙重操作,從而建立一種契入戲劇的新思維。
|
關鍵字: | 李漁 閒情偶寄 結構 作者論 悖論 |
著作名稱: | 定向與非向之間──劉熙載《藝概》對創作、觀閱主體之調塑及其美學悖論,《第九屆思維與創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年度: | 2012 |
類別: |
會議論文
|
摘要: | 《藝概》是繼《文心雕龍》之後罕見的通論型批評著作,採取了隨機觸發的札記型態來完成,觀點之陳述多半簡約疏略,從而營造出獨特的語境。綜覽整部《藝概》,即能知曉劉熙載對體例的選取、發言的位置,均懷著十分深切的省察,他為不同類型的創作者尋找創作的意義,並按立了節制又不失自由精神的書寫規範。與此同時,劉熙載亦思索了讀者如何透過一己視域來鑑照經典,進而發覺觀閱行為本身即潛藏著相對性。本篇論文擬以劉熙載在「定向」與「非向」之間來往返復的動態作為觀測點,追究他如何調塑創作與觀閱雙方主體?又如何避免在調塑過程中可能招致的禁錮效應?並分析《藝概》裡大量出現之美學悖論的模式及意義。透過對這些問題的鑽探,能更完整地掌握劉熙載之藝術視野及內涵,進一步突顯他如何於古典美學維度裏取得不斷更新的驅力。 |
關鍵字: | 劉熙載 藝概 悖論 詮釋 美學 |